安理会延长利比亚武器禁运监督授权,中俄投了弃权票

2025-11-27 10:58  头条

2025年11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第2804号决议,将利比亚武器禁运监督机制授权延长6个月,决议获13国支持,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投出弃权票。中方会后明确表态,敦促安理会针对欧盟"伊瑞尼"行动暴露的问题优化授权,兼顾禁运实效与利比亚主权诉求,背后凸显对利比亚局势的理性考量与负责任态度。

中俄选择弃权而非反对,核心逻辑是平衡"武器禁运必要性"与"执行机制合理性"。从立场来看,双方均认可武器禁运对遏制利比亚非法武器流入、防范暴力冲突升级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决议能获多数支持的关键前提,毕竟当前利比亚仍处于政治分裂、武装对峙的敏感阶段,武器管控是维护局势稳定的基础 。但欧盟主导的"伊瑞尼"行动存在三大突出问题,成为中俄弃权的核心原因:一是透明度与有效性不足,行动核查标准、流程未充分公开,部分禁运漏洞未及时填补;二是扣押物品处置不当,查获的违规物资缺乏规范处理流程,未形成可追溯的闭环管理;三是忽视当事国主权,与利比亚政府协调配合不足,未充分听取当地对禁运执行的意见建议,违背国际事务"当事国主导"的基本准则。这种"目标正确但执行失当"的矛盾,让中俄难以完全支持决议,弃权成为兼顾原则与现实的理性选择。

欧盟"伊瑞尼"行动始于2020年3月,核心使命是落实安理会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决议,通过在地中海利比亚沿岸公海巡查,核查可疑船只、拦截违规武器运输,本质是国际社会协助利比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其授权根源可追溯至2016年安理会第2292号决议,当时为遏制利比亚内战中的武器泛滥,安理会明确允许国际社会开展海上核查与物资扣押处置,为欧盟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随着行动推进,逐渐偏离"协助当事国"的初衷:一方面,欧盟过度主导行动流程,未将利比亚政府纳入核心决策环节,导致部分核查行动与当地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行动聚焦"拦截禁运"却忽视"后续保障",未同步协助利比亚搭建本土武器管控体系,长期依赖外部巡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因主权尊重不足引发当地不满,削弱了行动的公信力与实效。

中方在投票后通过解释性发言亮明核心立场,既传递对禁运机制的改进建议,也彰显对利比亚局势的长远关怀。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明确提出三点关键诉求:其一,安理会需对"伊瑞尼"行动授权开展动态评估,充分吸纳利比亚及相关方意见,及时调整完善授权内容,弥补执行中的漏洞;其二,国际社会需坚守"尊重主权"底线,所有禁运相关行动必须以维护利比亚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杜绝干涉内政行为;其三,平衡"禁运管控"与"发展重建",欧盟等各方在落实武器禁运的同时,应加大对利比亚安全能力建设的支持,助力当地推进政治和解与国家重建,从根源上消除武器泛滥的土壤。这一立场既立足当前禁运实效,又着眼利比亚长远稳定,体现出中方在国际事务中"标本兼治"的负责任态度,也为后续禁运机制优化指明了方向。

当前利比亚政治安全局势仍面临严峻挑战,成为禁运机制需精准适配的关键背景。自2011年内战爆发后,利比亚陷入长期分裂状态,东西部势力对峙、武装派别林立,非法武器流通始终是阻碍局势缓和的重要隐患,这也是武器禁运持续至今的核心原因。但随着局势演变,单纯依赖外部海上禁运已难以覆盖所有风险点,陆地边境武器走私、武装派别暗藏武器等问题仍未解决,且长期禁运若缺乏本土能力支撑,反而可能影响利比亚政府维护国内安全的实效。在此背景下,中俄弃权及中方诉求,本质是呼吁国际社会转变思路:从"单纯外部管控"转向"外部协助+本土赋能",既通过合理禁运遏制武器泛滥,又助力利比亚搭建自主管控体系、推进政治和解,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局势的长治久安,而非依赖短期外部行动维持表面稳定。

此次安理会决议的通过与中俄弃权,既体现国际社会对利比亚武器管控的共识,也暴露当前禁运机制的深层问题。未来6个月,"伊瑞尼"行动授权的优化调整将成为关键,能否兼顾禁运实效、主权尊重与当事国发展需求,直接影响利比亚局势走向。国际社会唯有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聚焦利比亚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推动禁运机制发挥正向作用,为当地和平重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