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天主教世界更"人性化",能接纳"世界本身是美丽的",即使失去上帝,仍能感受到艺术和现实世界的美好,从而对虚无主义有更强的免疫力。
这个分析极为深刻。
它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对俄政策,有时显得如此脱离现实、充满道德洁癖和近乎自毁的冲动。
当失去了传统信仰的锚定,又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坚实的精神寄托时,一种非理性的、针对特定对象的"道德讨伐"就成了填充精神虚空的手段。
对抗俄罗斯,对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而言,不仅仅是一项外交政策,更是一种确立自身道德优越感和存在价值的"神圣使命"。
这与涡轮增压式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合力。
这种主义将一切价值量化,信奉无限扩张与零和博弈,它与同样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排他性的思潮结合,共同构成了对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和主权独立的东正教俄罗斯的"总体战"。
回到那份"反计划",它的命运早已注定。
在莫斯科看来,这不过是要求它这个战场上的实际胜利者,向一群组织混乱、不断狂吠的"吉娃娃"投降。
这绝无可能。
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已划下清晰的红线:乌克兰从四地撤军,并承诺永不加入北约。
这是谈判启动的基础,而非谈判的内容。
而欧盟的计划却幻想"先停火,再谈领土",试图冻结冲突,为乌克兰和北约争取喘息和重新武装的时间。
这不仅是拒绝承认现实,更是企图再次埋下未来更大规模冲突的引信。
历史的讽刺在于,当布鲁塞尔的官僚们沉浸在"制裁致胜"、"乌克兰必胜"的虚拟现实中时,战场上的炮火和谈判桌下的底线,正在由冷酷的现实逻辑书写。
是时候抛弃那些"战争的吉娃娃",从意识形态的迷狂和形而上学的虚空中醒来了,是时候重新发现现实世界复杂而坚韧的美,回归基于现实利益和安全均势的务实外交了。
对于欧洲来说,真正的胜利不是在那份"失败者宣言"上惺惺作态,而是有勇气承认战略失误,摆脱对大洋彼岸的依附,找到与庞大东方邻国共存的智慧。
否则,等待着它的,恐怕不是虚拟的"胜利",而是实实在在的、史诗级的衰落。
那只名为"战争"的吉娃娃,叫得再响,也咬不疼真正的巨人。
是挂上链子,还是被一脚踢开?
选择权,就在欧洲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