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目前披露的《国防战略》草案并非最终版本,其内容在正式发布前仍有可能被更改,但观察人士已注意到美国政府近期的诸多举动已显示出转向迹象。例如,特朗普在过去几个月派出国民警卫队前往加州洛杉矶和首都华盛顿特区进行"执法",前者是为了镇压反移民局的抗议活动,后者据称是为了"解决首都的高犯罪率和维护城市治安"。美国政府上个月还在加勒比海对一艘"与委内瑞拉毒贩有关的运毒船"实施打击,造成11人死亡,这种政府直接动用正规军队打死非战斗人员的情况并不寻常。此外,美国国防部还在南部美墨边境建立了一个军事区,允许士兵拘留平民,而这类职能通常归属执法部门。
还有一个被部分人视为美国国防战略转向信号的是,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回到1947年以前的旧称。该命令称:"与只强调防御能力的'国防部'相比,'战争部'这个名字传达出更强烈的战备状态和决心。"不过,按照美国法律,目前所谓"战争部"或"战争部长"只是"辅助头衔",政府若想正式将改名永久化,仍需寻求国会批准。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政治作秀。有前国防官员和国防顾问对"政治新闻网"表示,改名不仅会花费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还可能会向美国的盟友和对手释放出"美国会变得更加好战"的负面信息。
"仍然非常注重防御中国"
那么,这一系列信号是否真的意味着美国国防战略的实质性转向呢?美国独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伊万·伊兰把新战略对中国事务的明显降级视为一个积极进展。在他看来,美国国防部、军工复合体以及外交政策机构多年来一直在夸大所谓的"中国威胁",美国强调西半球防御是在重回传统势力范围,该地区的安全对于美国来说比乌克兰等地区的安全更重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位美国国防官员告诉欧洲国防工业网,新的《国防战略》仍然非常注重防御中国,其采取的西半球视角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对抗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活动"。在此前通过的"大而美"法案中,最大的国防支出类别就是造船业和"金穹"导弹防御系统,这被视为美国为未来印太地区可能出现的海空冲突做准备。而且,该法案只提出要对印太司令部的发展提供资金,没有对其他战区进行"特殊照顾"。
保卫民主基金会军事和政治权力中心高级主任布拉德利·鲍曼分析称,长期以来,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势力一直活跃在拉美地区,而美方的应对往往介于"不存在和无效之间"。新战略强调通过聚焦本土和西半球安全,削弱中国在拉美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也是近期美国强化对拉安全与外交攻势的目的之一。学界有观点认为,美国新的国防战略可能会借拉美地区塑造一条"外围遏华"路线,在印太采取"远程威慑为主、前沿存在为辅"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