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和釜山会晤结束后,中美在稀土事宜上的共识算是尘埃落定了。在美方履行承诺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暂停实施稀土新规一年。而这让一直紧盯的欧盟迫切想知道:这份"松绑"红利,自己能不能也分一杯羹?

但现实给了欧盟一盆冷水。
11月4日,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揭开了尴尬的真相,在白宫发布中美共识相关文件后,欧盟方面经过研判得出了一个略显尴尬的结论:
美方所宣称的中方暂停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出口管制这一表述,其适用范围并不包含欧盟产业。
也就是说,在欧盟内部普遍看来,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稀土共识,似乎把自己排除在外了。
从跟着美国起哄施压,到如今沦为 "局外人",这种被冷落的滋味,无疑让欧盟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早在今年4月,中国对中重稀土及磁体实施出口管制时,欧洲企业就已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10月,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的新规后,更是让欧盟坐立难安,紧急推动与中方的磋商,但却始终摆不正自身态度。
日前,中欧代表已在布鲁塞尔举行 "升级版" 出口管制对话。
不过从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后续的表态来看,此次磋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仅提及中欧双方当前仍在包括政治层面在内的多个维度保持持续沟通,同时再次表达了欧盟希望能从中国获得稳定的稀土及其他关键原材料供应这一诉求。
这番含糊其辞的表态,恰恰说明中欧并未谈妥。

反观中美磋商后,在稀土上达成了相对缓和的共识,这种鲜明对比似乎让欧盟意识到:
在稀土这类关键资源的博弈中,自己并非"主导者"。
但即便这样,欧盟还在要求中方在稀土上"松口"。
实际上,欧盟并非没有获得对话机会,却一次次错失主动。
中方早就把话说开了,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中方始终秉持开放态度,愿意通过平等对话与协商妥善处理双方存在的分歧,但这一前提是欧方需摒弃动辄施加限制性措施的做法,以务实合作的姿态推进双方经贸往来。

但令人失望的是,欧盟始终没能拿出足够的诚意:
一边跟着美国在芯片等领域对华搞技术封锁,一边在中企权益保障上频频 "亮红灯",就比如最近的安世半导体事件。
中美达成共识的核心是"互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让渡了关税与管制空间,中方回应了其核心关切,而欧盟目前似乎还没有拿出真正的诚意。
这种"拧巴"的姿态,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的被动。
说到底,欧盟若首先要做的是放下"居高临下提要求"的傲慢,正视"合作需要对等"的现实。

比如在芯片领域,欧盟若能停止追随美国搞技术封锁,切实保障中企的合法权益,双方在稀土等领域的合作自然能更顺畅。
总之,在当前的全球经贸格局中,没有谁能靠"抱怨"拿到优待,只有"投桃报李"的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欧盟能明白这一点。
而在中美这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博弈中,欧盟若继续摇摆不定,既想依附美国"制衡中国",又想保住与中国的经贸利益,最终恐怕只能落得两头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