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今年最强台风"桦加沙"来袭,连日来,其外围环流重创我国台湾地区,花莲县马太鞍溪堰塞湖因台风暴雨导致溢流,造成严重灾情。
据台湾灾害应变中心9月24日下午统计,此次堰塞湖溢流已造成17人死亡,32人受伤,仍有17人失联。
据多家台媒梳理,发生灾害的堰塞湖在今年7月就已形成,台当局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对其进行监测。有灾民怒斥此次灾害是"人祸"。
台当局则辩称,曾考虑坝顶降挖、炸开坝体、抽水等引流泄压方案,但因堰塞湖地处偏远山区,体量庞大,且人员和设备都难以进入,难有可行措施,因此改由采取加强监测、通报演练等方式应对。
此次灾情有多严重?
综合台媒报道,"桦加沙"中心虽然没有登陆台湾本岛,但其最大暴风半径超过300公里,扫过台东、高雄和屏东等地。
在强降水和外围环流影响下,9月23日下午2时50分,台湾东部花莲县马太鞍溪堰塞湖发生溢流,洪水及砂石迅速向下冲刷,造成下游光复乡发生严重淹水灾情,一楼住户几乎被淹没;大批车辆、建筑物残骸四散,现场触目惊心。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2时50分坝顶溢流,马太鞍溪桥的桥体断成数截,只剩桥墩孤立在洪流中。 花莲县政府
"联合新闻网"称,马太鞍溪堰塞湖自今年7月形成至今只有短短两个月,但其规模庞大,高度约200米,湖面面积达140公顷,满水位蓄水量可达9100万立方米,与台南市南化水库相当,溃堤所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整个下游地区。
据台媒梳理,此次灾害的远因,可追溯至2024年4月3日花莲地震造成的土石松动。直接原因则是今年7月25日台风"韦帕"带来的强降水引发上游大规模崩塌,形成堰塞湖。
过去两个月来,花莲降雨频繁,导致堰塞湖水位逐步升高。9月23日,"桦加沙"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导致堰塞湖水以每小时约120万吨的入流量快速累积,水位在短时间内超越临界点而溢流。
事实上,7月下旬以来,台当局有关部门一直在对马太鞍溪堰塞湖进行监测,还成立了应变小组。
8月中旬,强台风"杨柳"登陆台湾期间,花莲当地政府曾撤离堰塞湖下游地区居民259户697人。光复乡乡长林清水当时就表示,民众担心的不是风雨问题,而是堰塞湖的溃堤风险。
"桦加沙"台风前夕,台湾灾害应变中心预估马太鞍溪堰塞湖可能溢流,花莲三乡镇22日紧急通知1837户、6843人撤离。但由于两拨洪水冲毁马太鞍溪桥,并波及光复市区,造成惨重灾情。
受灾民众 视觉中国
谈及水淹入市区的原因,台当局"水利署"署长林元鹏24日受访时说,马太鞍溪堰塞湖下游南侧有将近300米的堤防破损,导致水流进入市区,加上倒塌桥梁有阻水效果,整个河段有好几处溢堤,溢流流量超过估计标准的4倍以上。
台当局"林保署"表示,溢流之后堰塞湖的蓄水量会大幅下降,接下来会重新调查评估堰塞湖溢流后对下游的影响,相关监测、通报警讯等工作也会持续。
截至24日上午,马太鞍溪堰塞湖湖面面积缩小至50公顷,水量减少75%,剩下约2300万吨。
监测两个月,为何仍酿悲剧?
据台媒报道,23日,随着洪水冲入光复乡市区,很多灾民躲在二楼才逃过一劫,但遭洪水围困一夜。有灾民批评有关单位每次开会说要处理堰塞湖都没结果,"根本是人祸"。
外界质疑,既然早知道堰塞湖存在风险,为何不提前妥善处置,以至于酿成如此重大的伤亡?
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23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早在8月13日台立法机构商议"丹娜丝台风及728豪雨灾后复原重建特别条例草案时",他就代表国民党团提出附带决议,要求将花莲堰塞湖工程纳入"丹娜丝重建特别条例",请台当局督导有关部门拟定减灾、监测、疏散及工程方案。
台农业部门负责人陈骏季当时回应,经评估,他们认为没有立即溃堤的危险,但为了下游居民,他们愿意努力去做。
9月6日马太鞍溪堰塞湖航拍影像 台当局"林保署"
国民党民意代表郑天财24日指责台当局回应消极。他表示,自己在8月就发现问题,并通过"灾后特别条例"附带决议要求台当局处理,当时台农业部门评估堰塞湖将于10月初溢流,而台当局行政机构仅安排"水利署"对河道清淤,没有接纳其挖溢洪道的建议。
台当局"林保署"9月23日表示,在堰塞湖形成后,他们就邀请岛内专家召开多次咨询会议,讨论坝顶降挖、炸开坝体、坝顶虹吸抽水等湖区引流泄压方案。但因堰塞湖位处偏远山区,无道路可及,连人员都无法以步行到达,安装水位监测仪器都必须依靠直升机接运,重型设备更是无法运抵。
有台媒指出,马太鞍溪的事件凸显堰塞湖处置的两难:爆破会制造更大的洪峰,抽水则不切实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持续监测、提早预警与确保下游居民撤离。
此次花莲的灾害让台湾舆论联想到2009年的"八八风灾"。当时台风"莫拉克"侵袭台湾,高雄小林村因上游堰塞湖溃决遭遇严重灾害,近500人罹难。
"联合新闻网"指出,虽然地理条件与规模不同,但光复市区的低洼、人口集中与短时间洪峰侵袭,使得灾害型态与小林村相近,凸显台湾对"堰塞湖风险"的长期忽视。
身处花莲县光复乡的郑天财批评台当局灾后处置工作"一片混乱",希望台当局行政机构好好理清现状及症结,以便接下来根除问题。
受灾的花莲县光复乡 "中央社"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台媒指出,堰塞湖的坝体是天然崩塌物,结构松散、不具人工工程的稳固性。一旦降雨过量或水位超标,坝顶溢流就会侵蚀坝体,加速溃决。由于水量集中、释放迅速,下游居民通常仅有极短时间应变,这使堰塞湖成为山区最危险的潜在灾害之一。
谈及此次花莲堰塞湖溢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理事长郝南对观察者网指出,应对堰塞湖灾害,效率至关重要,台湾有关部门低估了这个季节台风的影响,对灾害造成的影响的极端性也估计不足。
郝南表示,堰塞湖溢流等地质灾害与当地降水程度有关,"这次台风在台湾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暴雨山洪。一旦暴雨达到超长、极端的程度,地质灾害相对来说也会是同步的。"
他指出,目前来看,"桦加沙"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台湾,其他地区暂时没有相关报告。他提醒道,暴雨可能成为台风过境后期的主要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桦加沙"登陆珠三角,要注意什么?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中心已于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郝南表示,对于珠三角来说,"桦加沙"带来的最大挑战可能是风暴潮,海水倒灌造成的后续影响尤为棘手,"海水具有腐蚀性,必须尽快完成排涝,如果排水不及时,海水中的盐分残留在土地中,将对土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对农业、渔业各方的影响就会特别大。"
自然资源部南海分局气象中心罗军此前介绍,受台风"桦加沙"影响,预计23日至25日,粤东沿岸、珠江口沿岸、粤西沿岸地区会遭遇风暴增水,其中,24日珠江口沿岸最为严重,预计将出现100~320厘米的风暴增水。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广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的风暴潮预警级别为红色,以上地市部分区域易发生海水倒灌险情。
"风王"来袭,华南地区严阵以待。
"我们的备勤工作比往年更充分,也更加谨慎,"广东蓝天救援队队长郭台伟对观察者网说。
郭台伟表示,对救援行动来说,风的影响相对不会很大,主要工作是台风过后的道路清障和清理,以及应对城市内涝,这方面的工作强度会比较大。他同时呼吁,台风结束之后大家应尽可能减少出门,这可能会影响救援清障工作的进度。
据@广东天气 最新消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热带风暴级)的中心已于25日6时30分前后在广西北海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2百帕,7时位于广西北海市境内,预计"桦加沙"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今天广东仍有频繁降雨,仍需注意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