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九月二十早看天,冷暖不用问神仙",今日俨然到了九月的二十,老话所说的"早看天",到底是看什么,又要怎么看?那这个冬天会很冷吗?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也来验证一下,老话是不是准确的!

从九月十八的立冬,我这里下了一天的雨,九月十九,一整天都是灰蒙蒙的,就好像有了一层雨布遮着一样。让人喘不过气,压抑的厉害!从老辈人说的"最怕立冬一日请",再到"九月二十早看天,冷暖不用问神仙",最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一件事:今年冬天会极寒冷吗?

关于九月二十的古谚
为了验证古谚的准确度,咱们清晨推开窗户后,先抬头看看天,秋风带着凉意扑来。想想在那个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古人靠着长期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无数指导生活的气象谚语,九月二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气候观察哨"。
九月二十阴,麦子堆满仓;九月二十晴,谷价贵如金
"九月二十阴,麦子堆满仓;九月二十晴,谷价贵如金",意思就是,咱们抬头看天的时候,如果是阴天,那就预示着今年的冬天雨雪来的适季,来年庄稼能有个好收成;要是大晴天,就代表着冬天会比较干冷,少雨水,反而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来年农作物的生长会有影响。

九月二十雨淋头,冷到腊月末
"九月二十雨淋头,冷到腊月末",这个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不过也带有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疑问,这句古谚的意思就是:这天如果降雨,今年的寒冬可能会来的更早,而且持续时间会更持久,会冷到春节前后。

九月二十北风起,三九多暴雪
另外还有这样一句古谚,"九月二十北风起,三九多暴雪"。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咱们遇上九月二十刮起了北风,也就预示着,在数九寒天里的三九时节,很有可能频繁降下暴雪。

九月二十真能预测今冬天气?
其实关于九月二十的古谚还有很多,这些谚语并非随意编造,而是古人对气候规律的长期观察,得到的简易认知,在那个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古谚就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那九月二十真的能预测今冬的天气吗?显然这个是太片面了!
农历九月二十一般在公历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在这个时段,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变多,开始有了南下的趋势,这时候掌控天气的南方暖湿气流并没有完全退去,如果两股冷、暖湿气流交锋,就会造成阴冷、刮风、下雨的天气迹象。

古人经长时间观察发现,这样的天气状况大概能显现后续天气的基本态势,但是要想准确的判定今冬天气走向,这个就有些难了。
古谚的局限性
不过得明确,这些谚语是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有很多的局限性,可不能把它们当成科学预测。
从现代气象学角度来看,单一日期的天气与整个冬季的气候关联性并不具备严谨的科学依据。其实,今年情况比较特殊,中央气象台预测农历九月二十前后我国会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华北北部。就像济南的天,下了一场雨,天气骤然变冷,现在路上的行人,都穿上了薄厚不一的羽绒服。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已经下了雨夹雪或小雪。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极端寒冬",即便冬天降雪量增多,也或许是"下得急促、融化迅速"的状况并非传统所认为的那种始终有积雪的模样。因为气候变化还有城市热岛效应变强,传统谚语准不准得动态去评估,可不能光靠着古人的经验来判断今年冬天到底是冷还是暖。
北方适季家常菜:酸菜白肉炖粉条
九月二十之后,天气逐渐转冷,适季的大白菜开始出现在北方人的餐桌上。今日给各位推荐一道经典的北方应季家常菜--酸菜白肉炖粉条,做法不难,味道很香。
制作步骤
1、五花肉切薄片,冷水锅下锅,放少许姜、葱,大火焯水3分钟,撇掉血沫,捞出沥干水分;
2、温水泡上20分钟红薯粉条(一般用红薯粉条),泡软备用;
3、酸菜洗净挤干水分,切成细丝;
4、锅里倒油,放姜、葱段和八角,炒出香味后,再倒入五花肉片,直到炒出油脂;
5、倒入酸菜丝,大火炒3分钟,加淘米水,没过食材约2厘米,放1勺生抽、少许十三香来调味,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5分钟;
6、放入泡好的粉条,炖煮10分钟,等粉条变亮,最后依照自身口味加入盐调味,撒上葱花便可出锅。

顺应天时过暖冬
九月二十已然到来,这不只是季节变更的一个节点,还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传承载体,那些流传到如今的气象谚语,虽不能当作科学预测的根据,却蕴藏着先辈们顺应自然、察看自然的生存智慧,在科技极其发达的当下,我们没必要再像古人那样"清晨观天"来预判冷暖,可是这些谚语仍能警示我们:要敬畏自然、留意气候变化,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

其实生活就像这变幻的气候,有暖有凉、有晴有雨,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每一个明天,但可以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做好当下的准备。九月二十的天空,或许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冬天的暗示,但真正的温暖,既来自提前备好的冬衣、热气腾腾的饭菜,更来自内心的从容与笃定。
愿大家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季,既能抵御住寒潮的侵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暖意,在顺应天时中收获平安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