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表明中国经济韧性持续增强(2)

2025-08-19 13:54  北京日报客户端

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突出问题

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需要将其放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去观察。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最突出的特征是增速换挡,由两位数增长降至个位数,人们也更多从供给侧定义新常态,聚焦潜在增长水平的下降。事实上,2012年后,随着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需求侧同样在发生变化,也就是在供给侧扩张速度放缓的同时,需求侧扩张也在减速,需求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2020年的疫情对供需两侧都造成巨大冲击,但对需求侧冲击更大,加之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暴露,如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带来需求收缩效应,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制约消费需求,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抑制投资需求扩张等,需求侧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扩张速度都明显放缓。

当前,中国仍然存在供需失衡导致的缺口。随着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0%,扩大出口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处在低增长时期。与此同时,全球债务风险仍在上升,疫情后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规模扩张明显,而通胀率难以降到2%以下,利率水平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债务成本持续高企。低增长和高债务并存,将抑制全球需求扩张并增大经济金融风险,而特朗普发起新一轮关税战将进一步冲击全球经济和贸易。若外部需求收缩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叠加,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把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扩大内需要更加注重补上消费短板

国内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提振消费。过去一个时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往往通过发债上项目,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积累的地方债务压力增大,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突出表现为投资和消费不平衡。同样,长期以来在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扩大投资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工具,但在促进和提振消费方面,手段和政策工具较为有限,实施效果也不甚明显。

消费是最终需求,扩大国内需求要更加注重补上消费短板,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如果说在高速增长期,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有其合理性,那么,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率偏离国际水平较大,显然有不尽合理之处。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我国居民消费率与国际水平的"结构性偏差",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向消费和创新拉动增长,从注重物的投资转向更加注重人的投资,形成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有效制度安排,同时政策重心由扩大投资转向提振消费,更多依靠消费扩大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