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台湾政坛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宣布将于卸任前夕,带领包括党务主管、地方党部主委及核心幕僚在内的211名干部集体辞职,时间点精准落在新任主席郑丽文11月1日交接之前。
这一罕见举动,名义上是"制度化交棒",实则被广泛解读为一场深思熟虑的权力重构,不仅重创国民党内部组织体系,更在两岸关系敏感时刻投下变数,引发岛内外高度关注。

211人的集体辞职
2025 年 10 月 22 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现场的气氛格外凝重,现任党主席朱立伦在会上宣布了一项震动岛内政坛的决定。
将于 10 月底率领包括副主席、秘书长及各县市党部主委在内的 211 名党务主管集体总辞,为即将于 11 月 1 日接任党主席的郑丽文团队彻底清空 "旧舞台"。

这一规模罕见的集体辞职行动,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对党内旧势力的 "决绝切割",甚至有猜测称是向民进党当局发出的 "变相战书"。
但朱立伦在会后明确表示,此举是为建立党主席任期完整交接的惯例,旨在建立"干净交接"的政治惯例,让新任主席郑丽文能"完全自主用人",不受既有结构牵制。
他自称是国民党首位在完整任期后推动制度化交棒的主席,意在彰显其政治风度与改革决心,然而这一决定的实际影响远超表面说辞。

此次集体辞职覆盖国民党党务系统的核心层级,211 人中既包括中央层面的 12 位一级主管,也涵盖全台 22 个县市党部的负责人,其中专职干部 22 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 "整体退场" 态势。
211个关键职位几乎涵盖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党务骨干,其中许多地方主委长期自费维持党部运作,是基层动员的核心力量,如此规模的集体请辞,等同于在交接前夕"清空组织",使新领导层面临"无兵可用"的窘境。

朱立伦在解释这一安排时强调,自己是国民党十几年来首位完成完整四年任期的党主席,此前因频繁换届导致的党务断层问题亟待解决,此次总辞正是为了让新任主席拥有 "干干净净的新开局"。
在中常会上,他还特意提及国民党在立法机构的表现,作为最大党团,过去一年半通过普发现金等民生法案。
在民进党发动的罢免案中守住全部 54 席(含高金素梅),以此印证党务系统交接的 "稳定基础",并开玩笑说 "看到叶元之委员还在,就觉得每一席都很棒"。

郑丽文48小时的闪电任命
更令人警觉的是,交接窗口期不足10天,要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人事布局,几乎不可能。党内人士直言,这已非"交棒",而是"断棒"。
许多基层干部愤怒抗议,认为此举不仅否定了他们的长期付出,更可能让国民党在2026年地方选举前陷入组织瘫痪,有南部主委痛批:"火殿前维持党部十年,一句话就要踢人走?"

而朱立伦办公室成员随即转为"个人办公室",前副秘书长许玉珍、文传会主委林宽裕等核心幕僚另组政策团队,显示其政治势力并未真正退场,反而以另一种形态延续影响力。
此举被分析为"留职留权"的策略性布局,既规避未来责任,也为2028年大选保留嫡系火种。
面对空前危机,郑丽文展现出极强的危机处理能力与政治决断力,在短短48小时内,她迅速完成两波关键人事任命,稳住动荡局势。

其任命党籍元老、前桃园市长李乾龙出任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乾龙长期深耕地方派系网络,曾主导卢秀燕竞选团队,具备强大协调能力。
他上任后立即介入各县市主委人事安排,如台中由钱立伟代理、高雄由李思川接任,有效防止组织崩解。
同时重用曾任黄复兴党部主委的季麟连为副主席,专责维系深蓝军系支持,季麟连上任次日即召开军系团结会议,承诺"稳住党组织,延续战斗意志",成功安抚黄复兴系统,避免动员体系瓦解。

这两项任命精准制衡了朱立伦遗留的权力结构,既团结传统势力,也防范外部干预,一份内部备忘录更明确指出:"此举为防朱系借军系反扑",然而郑丽文的用人策略也引发争议。
她竞选时高举"世代交替"旗帜,强调要打破派系垄断、引入青年人才,但首批任命却以李乾龙、季麟连等资深人士为主,被质疑重回"党中有党"的旧模式。
基层年轻党员担忧:"热情进不来,权力仍在老派手中",学者分析指出,郑丽文正面临典型的政治悖论,在组织危急之际,必须优先"维稳"而非"革新",现实政治迫使她暂时搁置理想。

大陆政策的延续
而在辞职消息公布后,岛内舆论迅速聚焦于即将接棒的郑丽文及其两岸路线,这位被部分评论称为 "女版韩国瑜" 的党主席当选人,在选举期间就明确将两岸交流作为核心主张,而朱立伦的 "彻底让位" 被视为对其路线的全力支持。
10 月 20 日,郑丽文在接受广播节目《千秋万事》专访时,已清晰释放出希望赴大陆交流的信号,面对主持人 "是否担心被贴标签甚至法办" 的追问。

她直言 "当然要去,这有什么好怕的,怕就不要出来混了",强调只要能推动两岸和平合作、化解矛盾,"什么工作都愿意做,什么人都愿意见",而郑丽文的人事布局进一步强化了两岸交流的信号。
10 月 24 日,她公布第二批党内人事安排,任命国民党前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为副主席,加上此前公布的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乾龙、前黄复兴党部主委季麟连,四位副主席的阵容引发广泛关注。

其中张荣恭历经四任党主席,是连战 "破冰之旅" 的核心幕僚,萧旭岑则长期参与马英九时期的两岸事务,两人的任职被岛内分析认为标志着国民党两岸路线将 "上溯" 至 20 多年前的交流传统。
国民党前 "立委" 陈学圣评价,这四位副主席都已过政治竞争高峰期,"参与党务绝对是理想大过一切",将为郑丽文的两岸主张提供稳定支撑。
面对郑丽文释放的交流意愿,大陆方面通过官方渠道传递出明确态度。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近期的应询表态中虽未直接提及郑丽文个人,但强调 "大陆方面一贯欢迎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参与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为台湾同胞来大陆创造便利条件、提供优质服务"。
他以数据佐证两岸交流的主流民意:2025 年以来台胞来大陆已达 300 多万人次,同比上升七成,"充分说明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台湾同胞共同心声"。
这一回应被视为对郑丽文交流诉求的间接回应,既延续了大陆对台交流的一贯立场,也为未来可能的互动预留了空间。

结语
这场"集体辞职"事件,表面是人事交接,实则是国民党内部权力结构、意识形态路线与未来方向的激烈博弈,朱立伦的"211风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谢幕,也是一次对郑丽文的终极考验。
她能否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逐步推进世代交替、制度革新与两岸对话,将决定国民党能否走出低谷,重获民众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