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贾诩病重将亡,临终前叮嘱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得以幸免
贾诩临终那年,已经77岁。他把儿孙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话:别随便站队。没讲忠义,不谈成败,只留下这8个字。谁也没想到,26年后,这句话保住了全族命。
人未死,局已乱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死。洛阳城里弥漫着一种不安。新主曹丕登基,但底下的老臣们,心思早不一样。
贾诩年事已高,没被新皇重用。他不是不识人情,只是太清楚局势。官做到太尉,已经没必要再争什么。他知道接下来争的不是官,而是命。魏国表面稳固,实则人人提防。哪边倒错了,整个家族都可能陪葬。
他回到家中,闭门谢客。消息传得快,旧部求见,他不见;老友写信,他不回。外人以为他病重,他也不辩解。他把自己从政治的棋盘上拿了下来,悄无声息,干干净净。
可就是这段时间,他把最重要的那句话,留给了子孙:乱世将临,不要站队。
贾诩这辈子,就是靠着"不明确站队"活下来的。从董卓到李傕,再到曹操,他换主多次,从不讲忠义,讲的是保命。他知道忠义能留名,活着才能延续。这个理念,传到了家里,也刻进了他临终前的那一口气。
看清局,才能活
贾诩这人,年轻时就狠。凉州乱起,许多谋士动口讲义气,他不讲。他只看谁能活,谁掌权。他跟过董卓,后来又靠李傕、郭汜打进长安;再后来投奔张绣,见曹操打来,又劝张绣降。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但每一步都对。
他在朝中最出名的一句话不是"忠",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话传给了后人,也决定了他家的命运。
曹丕登基时,贾诩还在。但他一语不发,连贺表都不写。他的理由是"年老体弱",但明眼人都懂,这就是不表态。他知道,一旦写错一句话,下一代要还债。
等他病重,家中有人劝说:"应表忠心。"他摇头。甚至连曹丕亲临病榻,他也只是低头拱手,不说支持,不谈未来。他退得太干净,以至于别人连怀疑都找不到理由。
贾诩死后,魏国权斗不断。司马懿暗中扩张,曹爽表面掌权,两派开始明争暗斗。很多人选边站,有的成了新贵,有的丢了脑袋。
贾诩的子孙呢?一个个淡出权力核心。看起来失势,实则安全。他们不上朝,不结党,不出谋划策。别人上台,他们点头;别人倒台,他们沉默。
二十六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一族被灭。不少中原豪门、功臣之后一夜之间从祠堂到枯骨。可贾家没事。史书没记载他们逃、也没记他们站。就这么活着,悄悄避过了风暴。
不争,不显,不动声色
高平陵政变之后,朝堂换血。司马懿掌握军权,曹魏旧臣多被肃清。太傅曹爽一党全族斩首,一批跟随他站队的高官、将门也被清算。长安、洛阳的牢狱几乎爆满,曾经的门阀望族、功臣之后一个接一个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