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贾诩病重将亡,临终前叮嘱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得以幸免(2)

2025-08-20 16:22  搜狐

朝中传一句话:"今天坐上朝堂,明天可能跪在刑台。"人人自危。

但在这乱局之中,贾氏一族毫发无伤。

贾诩的子孙当时基本隐居乡间,只在地方官署做些低级文职,不进京、不求官。有人劝他们靠上司马家,借机翻身,但他们一律回绝。连朝廷征召,也以"年病、父丧、子幼"推辞。

这不是胆小,是认清了局势。

贾家人不显山露水,却时刻关注时局。他们知道,站哪一边,终究都会输--曹家旧臣被清,司马家新贵也只是权力过客,风浪未平。

有一次,地方官府征调人丁入伍,贾诩的孙子贾静亲自跑去替邻村写文书,却避开了所有与军队、兵权有关的职务,宁愿做小吏也不入军籍。人们笑他窝囊,他只回一句:"活着比体面重要。"

没人再劝他们站队,也没人盯着他们动向。贾家慢慢淡出权力圈,像把刀收进鞘,再也不闪光。

这一切,都回到贾诩临终的那句叮嘱--"勿站队"。

一生算尽风云,死后仍护全族

贾诩死得平静。他没被追封大官,也没有厚葬仪式,只在族人围绕中断气。很多人觉得他晚年过得"窝囊",晚节不保。

但二十多年后,回头再看--活着的将军没几个,贾家却连一个孩子都没丢。

当司马家最终夺权,改魏为晋,天下再次改姓。又一批"旧臣"遭殃,尤其是站错队的,连名字都从史书中抹去。贾家再次被点名,却被当时的晋武帝一句"此族无党,无须追查"带过。

一个家族,被两个朝代放过,这在三国后期是极其罕见的事。

贾诩若地下有知,大概不会骄傲。对他来说,谋士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让家族延续。人死了,事却还在发生。他临终留下一句话,却成了族人三十年不倒的护身符。

有后人说,贾诩是"冷血"。确实,他从不提忠诚,也从不站死队。但也正是这份"冷",换来了贾家一门的"活"。

司马氏建立晋朝之后,贾家子孙依旧没有出现在高层权力圈。他们继续选择低调,做地方书吏、教官、仓曹,从不争功不求升。百年之后,贾姓仍有人出仕,但没有一人因政治牵连被杀。

这一切,归根到底,是那个快要断气的老人,看穿了朝堂底色--权力更迭如潮水,没有绝对的忠诚,也没有永远的靠山,只有懂得退场,才活得更久。

总结

贾诩这一生,不为忠义写照,只为生死下注。他不讲气节,也不留虚名,却在生前布好全局,在死后保住全族。

他最后的叮嘱,不是遗训,而是活下来的钥匙。站不站队,在那个时代不是风骨,而是生死。

有的人站队,站着进的宫,躺着出的牢。贾诩不站,一躲二十六年,贾家不但没倒,反而越躲越安。

他没求盛名,也不怕骂名,他只求一点--在风暴中安身立命,把命留给后人。

这不是忠奸之间的抉择,是活命与灭族之间的计算。贾诩懂得早,所以贾家活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