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连谈2天,特朗普场外让步,撤100%关税,新加坡:中国是强国

2025-10-29 09:18  头条

中美连谈2天,特朗普场外让步,撤100%关税

中美新一轮会谈进行,这一次的气氛与之前完全不同,双方一句表态前所未见。而在会谈后,美方直接宣布了一项对华让步,释放了什么信号?

在历时两天,总共进行了10个小时会谈后,中美在马来西亚的经贸磋商结束。随后,美方代表、财长贝森特在会谈第一天,悄然从地下车库离开后,第二天终于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表示美国将取消对华加征100%的关税,还认为中方会把稀土出口管制延期一年落实。不过,贝森特有一句话很不寻常,他提到美国愿意"通过平等、尊重的方式",与中国化解分歧,实现双边合作。要知道,美国在历届中美会谈中,都强调"基于规则、从实力出发"与中国谈,现在居然愿意"平等尊重",可见他们彻底明白了,中国已经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国财长提到"平等尊重",很可能对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要知道,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实用主义",他完全不在乎所谓"意识形态盟友关系",只看对方综合实力。在此前的北约峰会上,特朗普直接曝光了北约秘书长吕特给他的"奉承短信",完全不给后者保留面子,连起码的外交礼节都不遵守。此后,特朗普更是制造了"爸爸门",声称吕特叫自己"爸爸",还出售了相关周边产品。但对如此羞辱,无论是吕特本人,还是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反应都不强烈。毕竟,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深度控制了欧洲,欧洲国家已经默认了自己"低人一等"的情况。

而对中国,美西方长期存在严重偏见。即便中国已经建造出航母、五代隐身战机等先进武器装备。歼10CE还在印巴空战中,全面压制了欧洲最先进战机"阵风"。但在美国智库的"全球空中力量"排名中,依然把印度列为第六,中国只有第七。可以看到,即便看到了中国的强势崛起,但西方对华的刻板印象,依然是"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取得的成就被诋毁污蔑为"偷窃西方的现有成果"。这也是为什么,荷兰会直接"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新加坡总统公开要求中方"放弃自力更生",因为在这些西方阵营国家的眼中,中国除了成为"西方仆从",没有其他选择。

但现在,美国财长表示要"平等尊重"中国,这就是明确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已经拥有成为"超级大国"的能力,与美国平起平坐。西方阵营的对华认知,是时候重塑了。

同时,就在中美会谈期间,美国海军连续在南海遭遇军机坠毁事件,先是一架MH - 60R"海鹰"直升机坠海,随后一架F/A - 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掉入南海水域。美国航母此时现身中国家门口,除了执行所谓的"印太战略",还有一个目的是对华施压。因为从部署时间点看,现在中美会谈刚结束,特朗普已经飞抵马来西亚,开启他第二任期的首次亚洲行,还可能在APEC峰会与中方领导人会晤。然而,美国海军连续坠机,让美国又在国际社会面前窘态尽出。舰载机起降作为一项风险很大的操作,不仅需要飞行员具备极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还需要军机和相关设备不能有任何偏差。然而,美军在持续高强度、快节奏地部署下,无论是人员精力,还是武器装备的状态,都出现了很多问题,类似的坠机事件近些年大幅度增加,这也说明美国确实在走下坡路了。

有分析认为,这次中美在马来西亚的谈判结束后,双方已经全面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美虽然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美国想维持以自己为核心的"霸权体系",中国则是全球多极化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双方存在"结构性"矛盾。而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被提前了足足15年。这也意味着,我国未来10年的GDP,都要维持在现有的4.8%增长率水平,并在更多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全球领军者地位。因此在未来10年,我国将与美国持续在高新领域进行"高峰竞争"。

至于特朗普政府的后续做法,从贝森特提到"平等尊重"中国,又强调"中国可能延期落实稀土出口管制"的情况看,他们的策略优先侧重于"战术性胜利"。接下来,特朗普大概率会高调赞扬中美"达成了框架",然后塑造他的"重大胜利"叙事,从而给明年的中期选举造势。在短期内,特朗普会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换取中美的"有限共识",其真正目的还是"时间换空间",给必要时刻的"全面脱钩"做准备,也不会放弃联合盟友围堵中国。因此,这次的会谈,不是博弈告一段落,而是新的"对抗"的开始。

新加坡:中国是强国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最近接受了《金融时报》专访,他说了一句让全世界都竖起耳朵的话:中国不是"正在崛起"的大国,而是"已经崛起"的强国。

他的意思很直接,现在国际社会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中国早已不再处于努力爬坡的阶段,而是已经登上新的高度,并在高端制造业、可再生能源等重要领域领先世界。

黄循财用了一种近乎不留退路的表述,把西方那些还停留在过去旧叙事中的人拉回现实--历史车轮已经滚到今天,过去那套剧本根本行不通了。

黄循财从新加坡政府的角度认定,中国正在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不会照搬西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全球接受的事实。

他还提到,中国近年的行动,比如不再寻求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更多地支持全球机构,这体现了心态的变化,从"要权利"到"尽责任",这正是成熟强国的标志。

显然,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数据、有趋势、有政策背景的判断。

在他看来,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将是新全球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可能成为关键领导者。

把时间线拉近一些,就在黄循财发表这一观点的几天前,我国官方访问新加坡,两国在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包括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和第三方合作项目。

在会谈中,黄循财再次确认新加坡长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在台海问题上明确反对"台独",这些立场与他对中国发展趋势的判断形成了呼应。

新中关系的稳定和务实,被放在一个相当长远的战略框架里。

黄循财的这番话有几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就是对西方的提醒,也是一个警告。

过去西方把中国当成"潜在威胁但还没发展起来"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中国的经济体量、技术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在摆事实。

再继续用十几年前的剧本来应对,只会失去调整战略的时机。

第二,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体,这是现实的政策参考。

面对一个已成型的强国,合作与对话就必须基于新的力量对比,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老框架。

第三,对中国自身而言,这也是外部视角对其发展道路的肯定。

中国推进的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布局、在5G和高铁等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是经济指标,更是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观念的现实证明。

把这些拼在一起可以看到,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剧变。

美国正在逐步退回其全球"安全保障者"的角色,没有新的单一大国能够完全顶替这个位置,全球进入一个多极化且难以预测的过渡期。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崛起既是客观变化的结果,也是推动全球秩序重塑的重要力量。

新加坡的做法,是通过与中国深化合作,同时维持与其他大国的平衡,把国家利益安放在一个尽量稳定的坐标系里。

黄循财还提醒,外界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往往是因为它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系与西方不同,这在一些国家的战略认知里是个打破惯性的因素。

但无论如何,现实不会因为不安而改变,不接受现实只会在未来付出更高的成本。

这番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中小国家对大国关系的务实判断,也有人觉得这是过于乐观地看待中国角色。

但站在新加坡的立场,如果对经济和战略合作抱有疑虑,只会错失来自亚洲最大经济体的机会。

黄循财本人也强调,在新的国际环境里,新加坡必须与理念相近的伙伴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把多边框架继续搭建下去。

西方的某些舆论可能会用旧标签来解读中国,但在一个新兴多极世界里,标签的效用正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如何面对和利用现实力量。

这篇专访之所以能引发舆论,就是因为它直截了当地戳中了当前世界政治的话题焦点,你无法继续假装中国还在奔跑的路上,因为中国已经跑到了领跑的位置。

中国的崛起在高端制造、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都是真刀真枪的表现,在这种条件下,国际社会面对的选择不再是"是否承认"这件事,而是"承认之后怎么做"。

黄循财的观点看似一句话,其实背后是新加坡的战略计算,也是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判断。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能够客观判断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黄循财直言中国已经崛起,实际上是为新加坡未来的外交政策定调,也是在提醒国际社会要正视现实,调整心态。

有些国家可能还不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正如黄循财所暗示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不情愿而停止。

现在国际社会最好的选择就是调整心态,重新定位与中国的关系,在承认中国已经崛起的前提下寻找合作空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对于其他在世界政治中寻找方向的国家来说,这也是一种提醒--旧剧本确实该被历史车轮碾碎,新的叙事才有可能匹配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