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人士谈“订婚强奸案”:性同意权高于婚约习俗(3)

2025-04-17 15:31  头条

在案件的发展过程中,女方母亲在案发后要求房产加名的行为,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法律界众多人士对此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这一行为是 "以经济补偿掩盖刑事犯罪"。在他们看来,性同意权是女性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事后的经济补偿都不能将强奸行为合法化。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林立就曾直言:"性同意权不可交易,任何事后补偿都不能合法化强奸行为。" 这一观点在法律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任何试图混淆是非、逃避责任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审视 。

从法律层面来看,彩礼纠纷与强奸案本应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但在这起案件中,它们却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彩礼的退还与否,不应影响对强奸行为的认定;而强奸行为的成立,也不能成为男方索要彩礼的借口。在处理这类复杂的法律问题时,司法机关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对每一个事实和证据进行仔细审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四、社会观念革新:从 "处女膜情结" 到法治思维

案件二审期间,男方家属以 "处女膜未破裂" 作为关键辩护理由,这一行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让公众对传统贞操观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在传统的贞操观念中,处女膜被视为女性贞洁的象征,承载着过多的道德和社会意义。这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贞洁被视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价值,甚至成为衡量女性道德品质的关键标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日益凸显。

医学专家们从科学的角度指出,处女膜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性行为程度只是其中之一,个体差异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女性的处女膜形态、厚度、弹性等存在天然的差异,有些女性可能在初次性行为时处女膜并不会破裂,而有些女性则可能因为剧烈运动、外伤等非性行为因素导致处女膜破裂。因此,单纯依据处女膜是否破裂来判断是否发生性行为,甚至作为强奸罪认定的依据,显然是不科学且不合理的 。

"这起案件是法治对封建观念的胜利。" 澎湃新闻评论称,司法判决厘清了 "订婚≠性同意" 的法律边界,警示公众:亲密关系中的性暴力同样触犯刑法。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法律专家和社会学者的认同,他们纷纷指出,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有力冲击,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任何形式的性暴力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传统的贞操观和错误观念不能成为犯罪行为的挡箭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