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冷不冷,就看七月十五”

2025-09-06 15:40  头条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这个日子怪特别的。

虽说也是个节,但不像过年那么热闹,心里头反倒有点静悄悄的,甚至还有点沉。家里老人说,这天晚上不能到处乱跑,得早点回家。因为这一天,是给老祖宗们烧纸送钱的日子,得敬着。

说起来也怪,今年的七月十五来得好像有点晚,都推迟了一个月了。按理说,这时候天该凉快下来了,可你看看外面,太阳老大,地上的热气还在往上冒。这哪像是秋天的样子?整个一"秋老虎",厉害得很!

穿着短袖都嫌热,上坟祭拜的时候,估计汗珠子都得往下掉。

这么热的天,就让人忍不住想,这夏天没完没了的热,冬天会不会就反过来,冻得人伸不出手?

我们村里的老人,不就爱念叨那句老话吗。

"冷不冷,就看七月十五"。

这句老话的意思,就是拿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来看今年冬天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这法子简单,就看天。

具体怎么看呢?

就看晚上的月亮。要是云彩多,把月亮给遮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冬天啊,八成是要冷的。要是月亮挂在天上,亮堂堂的,没啥云,那冬天可能就没那么难熬。

明晚的天气,可真是个"信儿"。

还听过一句说得更明白的话。

"七月十五云遮月,十月十五雪纷纷"。

这话就更直接了。它说要是七月十五这天晚上看不到月亮,那么多半到了十月十五--也就是下元节那天,雪花就该早早地飘下来了。十月都下雪了,那等到腊月里,还不得冻成冰坨?这冬天,肯定是个冷冬。

想想都打哆嗦。所谓冷冬,可不只是多穿件棉袄那么简单。那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生疼。要是再碰上又湿又冷的天,雨夹着雪,地上结着冰,门都不想出。以前听老人说,真的冷冬,河面都冻得能走人,牛羊都可能被冻死。

冬天也不全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冬天,暖和。太阳晒在身上,懒洋洋的,跟秋天似的。出门也不用裹得像个粽子,一件厚外套就够了。这样的冬天,就叫暖冬。日子过得舒坦,但地里的虫子就高兴了,来年庄稼可能会遭殃。

所以你看,这冷和不冷,各有各的说法。

其实还有个理儿,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夏天有多热,冬天就有多冷。就好比一个东西,你把它往一边拉得越狠,它弹回去的劲儿就越大。今年夏天秋天这么热,攒了这么多的热气,是不是等到冬天,老天爷就要把这些"账"都算回来,一下子全还给我们冷的?

这说法听着挺玄乎,但你琢磨琢磨,好像也有点意思。

什么拉尼娜现象,什么东北季风的,咱也听不懂。就知道有时候冬天就是干冷,风大,不下雪。有时候就是湿冷,雪下个没完,冷到骨头缝里去。据说就是冷空气和热空气撞上了,撞得厉害了,就下大雪,听说还有"雷打雪"呢,那可是冷得不行了的兆头。

这些老话,你说它没道理吧,它传了那么多年,一年又一年,老人们都在念叨。你说它全对吧,好像也不一定,毕竟咱们这么大的地方,南边还穿着短袖,北边可能都开始准备棉裤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话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到时候了,自然而然就想起来了。

它就像一个提醒,告诉你夏天快过去了,秋天也待不久了,该准备过冬的东西了。

明天晚上,吃完饭,估摸着也没啥心思看月亮,毕竟是个思念先人的日子。或许还是会不经意地抬头看一眼天。看看云多不多,看看月亮亮不亮。

这已经不是为了知道冬天冷不冷那么简单了。

这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和土地,和时节的对话。好像我们抬头看的,不只是天上的月亮,也是老祖宗们看了几千年的那个月亮。他们在看,我们在看,未来的人们也还会看。这事儿,想想就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