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村里老人突然议论起一句话--"今年鬼节最好别去上坟。"听到这话,年轻人心里犯嘀咕:都是老传统了,怎么说不让去了呢?有的甚至觉得,这是不是瞎传的。可细问几位老人,竟然人人能说出一套说法,有"双春年"、有"闰六月",还能扯到阴阳平衡。这事就耐人寻味了。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是悼念先人的大日子。过去多在八月中旬左右,今年却跑到了公历9月6日,已经快到处暑尾巴。有些地方的老辈人觉得,这时间比往常晚,天时已过,不宜大操大办。但这样的说法,其实更多是民间习俗里的讲究,并非硬性规定。闰月,本就是农历补齐和太阳公转差异的办法,今年赶上闰六月,就多了三十天,这种周期变化在历史上时有发生。
有意思的是,"双春年"让议论更多。正常一年,春节后才等来一次立春,而2024年按农历算,立春碰上了正月初六和腊月十七两次。一部分老人觉得这打乱了节气秩序,阴阳有变。但从科学看,这只是一种历法现象,与庄稼和气候无必然联系。农业农村部的气象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接近常年,光温水条件基本正常,没有明显因为"双春"而改收成的例子。
事实上,农民上坟除了祭祖,还有另一层现实用途。很多人会趁这天修整坟地,把杂草清理干净。在北方旱区,这一时期玉米、高粱已进入灌浆中后期,地头长期无人看管容易长草蔓延到坟,清理一下也算护地。南方稻区则正值中晚稻抽穗期,田埂四周易积水渍草,也要顺手整理。于是,中元节在农村常带着一股劳作气息。
但说到是否去上坟,其实跟年份关系不大。许多打工在外的年轻人回不来,就会改用别的方式寄托,比如村口空地烧纸、在家里摆供,这种"简化版"祭祀在农村越来越常见。一位来自河南夏邑的农户告诉我,家里老人已习惯子女用视频连线一起"拜",只要诚心,也能让传统延续下去。这本质是在将旧习俗与现代生活做平衡。
需要提醒的是,今年北方秋高气燥,华北、黄淮不少地块测得秸秆含水率低于15%,一点火就易燃。消防部门往年8-9月接到的田间火警,不少就是扫墓焚纸引起。山地林区尤其危险,因此去上坟烧纸,要等纸灰彻底熄灭再走。2023年陕西商洛一个小山村,就有村民烧纸没看住,引发山火烧掉了5亩核桃林,损失两万多元。
其实烧什么、供什么,各地差别很大。北方人常带馒头、白酒、猪肉,有些地方会带煮鸡蛋,寓意"圆满";南方沿海则热衷纸扎贡品,加些糕点水果。一些水果在禁忌里不能带,比如梨、成串的葡萄、荔枝,说是怕寓意不好。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逝者生前嗜好这些,家人也照样带,这就是习俗和情感的冲突--情感往往赢。
而在乡村经济环境变化下,上坟也在悄悄带动一些生意。在中元节前一周,不少农村集市上的纸扎铺、香烛店销量翻倍。有商贩透露,七天能卖出平时一个月的货,不少年轻人直接网购寄回老家,由家里老人代烧。这背后还有物流成本问题--边远山区快递进村成本高,一些偏村的老人依旧习惯去镇上买全套祭品,这形成一个稳定的节前消费潮。
从文化角度说,中元节是农耕社会敬祖的重要节点,它和清明不同,更强调"请先人回家"共享收获。这对以农业为本的乡村而言,是一个情感与季节双重交汇的时刻。不管"双春年"、闰月还是年份特殊与否,上不上坟其核心在心意。这种心意,有的人用烟火纸灰表达,有的人用一碗热饭传递,有的人只是站在田头默默望向远方。
如今农村正在快速变化,年轻人外出多,留守老龄化明显,很多传统祭祀形式正变得更简洁、更具个人化。但无论形式如何变,中元节的情感核心没有变--那是对根的记忆,对亲人的惦记。等忙完地里的活,不妨抽点时间,与家中老人聊聊祖辈的故事,这份传承,比形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