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一到,凉意渐浓。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清晨起床时,脚底踩地板的那一刻,忽然一股凉气从脚心直冲脑门?没错,白露节气到了!
它不像立秋那般张扬,也不似冬至那样冷峻,却是个容易被忽略、但"暗藏杀机"的时节。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白露之后的气候变化,就像是一个温柔却不容小觑的信号:你该调整生活方式了。
今天,不啰嗦虚头巴脑的大道理,咱就直奔主题--"白露3件事":1要躲,2要吃,3注意。
看似简单,却关乎你的身体底盘、免疫力,甚至是整整一个秋冬的健康根基。
请耐心看完,也许它说的,就是你现在最该知道的。
"1要躲":躲凉气,别硬扛
说白了,白露之后最怕的,不是冷,是贪凉。
有些人到了这个时候,依旧短袖短裤、赤脚踩地,还自豪地说:"我身体好,不怕这点风。"可等到夜里咳嗽不止、早上腰酸背痛,才意识到问题不小。
白露是"寒从脚起"的典型时节。
脚离地最近,毛孔又多,一旦受凉,很容易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特别是对腿脚本就不利索的中老年人来说,诱发旧病复发的风险大大增加。
我建议这个季节重点"躲"这三样:
一躲早晚凉气。哪怕白天还有点热,早晚的温差已经明显拉大。晨练别太早,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出门,避免吸入凉空气引发呼吸道不适。
二躲寒地湿气。地板、瓷砖、露天座椅,这些地方夜间容易吸湿成寒。尤其不要赤脚踩地,穿个拖鞋、垫个软垫,温度虽小,保健靠它。
三躲贪凉饮食。冰镇水果、冷饮、凉拌菜,这些在夏天还能忍一忍,现在继续吃,就是拿肠胃开刀。中老年人的脾胃功能本就偏弱,一旦寒气入侵,腹胀腹泻就会找上门来。
有个老大哥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冬泳,现在喝凉水都拉肚子。"这不是他虚了,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改变了。
"2要吃":润肺养胃,贴秋膘得有度
秋天是个"收"的季节,养生也得顺势而为。
白露之后,空气湿度下降,人体水分容易流失,皮肤干、口干舌燥、咽喉不适都成了常态。
这个时候,吃对东西,比吃多更重要。
第一要吃润肺的。
这个季节最怕燥,而肺最怕的就是燥。润肺的食物不是多么稀奇古怪,而是你身边常见的,比如:
银耳、百合、雪梨、莲子、蜂蜜。
这些食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润而不腻、清而不寒,既能养肺气,又不会伤脾胃。
有位阿姨告诉我,她每年白露必煮一锅银耳百合雪梨汤,家里人都爱喝。
简单一碗汤,润了嗓子,也润了心。
第二要吃养胃的。
有人一到秋天就胃口大开,以为是"贴秋膘"的好时机,结果没几天胃胀、消化不良。
其实中老年人更需要温和养胃的饮食,像是:
小米粥、南瓜、红薯、山药、胡萝卜。
这些食材不仅易消化,还能滋养肠胃,特别适合早餐或晚餐吃点,既养人,又不积食。
第三要讲节制。
"贴秋膘"不是放肆吃肉的理由。适当补充蛋白质没问题,但不能大鱼大肉连轴转。过量摄入油脂和胆固醇,会加重心血管负担。
我见过不少人,秋天一顿火锅下肚,晚上心慌气短,第二天血压飙升。
吃,是为了养,不是为了撑。
"3注意":注意情绪变化,防秋郁别忽视
白露之后,除了气温下降,还有一样东西悄悄地来了,那就是:"秋郁"。
你可能会突然感到情绪低落、提不起劲、懒得说话,甚至莫名烦躁。这不是你一个人有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在这个节气都会经历的一种生理心理反应。
这是因为日照时间变短,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影响了情绪调节。尤其是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怎么办?我建议这样做:
一是增加户外活动。
哪怕只是每天晒晒太阳,散步半小时,对情绪调节就有很大帮助。
阳光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也能抑制褪黑素过多分泌,有助于改善情绪低落。
二是多与人交流。
这个时候千万别一个人闷在家里。哪怕打个电话、聊会天,都是释放情绪的方式。
很多人以为自己"老了不能添麻烦",其实沟通是健康的一部分。
三是规律作息,别熬夜。
熬夜会加剧情绪波动。规律的生活节奏,能让身体的"生物钟"稳定下来,对预防焦虑、抑郁有明显好处。晚上9点半洗澡、10点前入睡,是很多老年人反馈的"黄金作息"。
四是别忽视轻微的情绪变化。
有些人觉得"这点情绪算什么",结果越积越深。其实,情绪问题就像感冒,早发现早调整,才不会变成大问题。
我记得一位老先生,说他每年白露后都会开始写日记,不为文学,只为梳理情绪。他说:"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就像把灰尘扫出去,舒服多了。"
写在最后:健康,从不等人
白露是个"静悄悄"的节气,但却是个"分岔口"的时节。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接下来几个月的身体状态。
你是继续贪凉、乱吃、不管情绪,等着小病变大?
还是开始调整、关照、呵护身体,为一个安稳的秋冬打好基础?
身体这个东西,说到底,是个"讲诚信"的朋友。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回报你。
别等生病了才想起养生,别等疼痛了才后悔没注意。白露已至,凉意渐浓,愿你从今天起,懂得"躲"、吃得聪明、活得稳当。
健康,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每天一点点的积累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