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射时机:为"特普会"定制的"核威慑秀"
俄罗斯选择在美俄峰会前试射"海燕",本质是一场"低成本高收益"的心理战:
1.对特朗普的施压逻辑
制造谈判筹码:暗示"若美方在乌问题上不妥协,俄可能升级核风险"。
试探美方底线:观察特朗普是否会因核威胁而放松对乌军援(如ATACMS导弹、F-16战机)。
2.对国内民众的"强心剂"
转移战场失利焦点:将舆论从俄军在乌东的停滞(如巴赫穆特战役耗时5个月)引向"核技术领先"。
巩固普京权威:通过"展示国家实力"抵消反战情绪(俄独立民调机构Levada显示,2025年俄国内反战支持率升至38%)。
3.对国际社会的"威慑幻觉"
制造不确定性:让欧洲国家担忧"核冲突风险",延缓其对乌军援升级。
绑架全球安全:以"核污染全球巡航"为威胁,迫使国际社会接受俄对乌部分领土的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