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辗转,天猫又回到了最中心。这个大任务背后,阿里电商正在重新明确,和过去的摇摆、焦虑划开界限。
首先就是,不再纠结到底客户第一还是用户第一,而是回到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帮商家赚钱为第一指标。松绑仅退款,88VIP不再无上限退货免运费,以及1月20日推出的一系列惠商举措都在印证这一点。
其次,是更彻底地开放,为了帮商家赚钱,不再执着于和抖音、小红书、拼多多争夺流量,例如陷入低价战、抢夺用户心智等行为,而是帮助中小品牌在全网范围内做大,为新品牌提供的免费流量支持,以及配合商家在站外投放给予现金补贴的政策,通过商家的全网成长来实现平台的成长。
这种大刀阔斧的坚定也在其他业务上有所显现,包括高鑫零售、银泰都在该财报季签订了出售协议,让阿里巴巴的业务更加聚焦。
站在稳固的电商基本盘之上,其他各个集团分部的业务也都在增长的正轨之上。据财报显示,云智能集团收入317.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3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主要受跨境业务强劲表现驱动;菜鸟集团收入282.4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主要由于电商的业务要发生重组;本地生活集团收入169.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主要受高德和饿了么订单增长驱动;大文娱集团收入5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主要得益于优酷广告收入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对这份财报反应积极 -- 它不仅展示了增长的拐点,更勾勒出一个更稳健的阿里:不再是一个焦虑的流量竞争者,而是一个专注自己、转守为攻的商业生态建设者。
AGI,AGI,还是AGI
当基本盘不再是包袱,近两个月不断积累起的阿里AI想象力,才真正释放了出来。
在长达一小时的财报会问答环节上,分析师们几乎清一色地询问着AI问题。而这一次,吴泳铭罕见地详尽阐述了阿里的AI版图:从模型到应用,从基建到生态,并不断重复提到"AGI"。
"AI 是几十年一遇的机会。阿里的 AI 战略第一目标是 AGI (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可能远远超过现在可见的任何一个应用场景。"
仔细看这份财报中的各项增长,都不足以代表阿里已经度过了AI转型期。在阿里坚定的电商+AI战略中,电商层面除了上文提到的淘天电商增速以外,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还在一如既往地投入期,收入与亏损同时扩大;AI层面则也没有在收入和利润中有突破性的变化,更多的是延续了过去数个季度的增长趋势。例如云智能集团收入增长的13%,主要受到包括 AI 相关产品在内的公共云产品的收入双位数增长驱动,但这一收入只占到阿里巴巴整体收入的11%,还远不足以成为新的核心曲线;AI产品收入连续六季度三位数增长,但基数仍小;以及为了支撑AI布局,自由现金流下降了31%等等。
不过,财报业绩只代表过去,阿里当下正在经历另一幅图景:从模型层、应用层到云服务层的具有竞争力的完整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