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AI时代制造业发生了啥变化?(3)

2024-12-31 11:38  资讯中国

格创东智有两个非常核心的抓手:一是自研工业软件,二是深耕智能装备。软件+装备是两个轮子,AI是强大引擎,驱动两个轮子跑得更快。这样的战略布局,核心就是为了解决AI的工程化问题和熵增困境。

简单理解,一家纯AI公司,要服务某个工业客户去做产品研发或场景落地,这一切都得从0-1重新开发。这时候,AI更多的是一种"外挂",无法融合其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创东智在整个体系中,以智能装备为基础,直接将AI和工业软件嵌入其中,完成和周边系统的高度一体化集成。这时,围绕良率、能耗、供应链等项目的优化,在数据采集的丰富性、精准性,指令执行的响应速度、并发能力、兼容性、稳定性、可拓展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领先优势。

朱金童总结,"格创东智依靠自主研发的东智工业应用智能平台,构建从底层算法模型,到中间层核心产品,再到上层应用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不断夯实'设备连接+数据建模+应用赋能'核心能力,持续推进'AI+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战略三支柱布局,是当下切入工业制造场景的最优解。"

工业AI发展的六大趋势判断

朱金童在采访中向亿欧网表示,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人机料法环"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主要因素。从工业AI对五大因素的影响分析,对人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根据格创东智过去6年多的一线实践来看,目前AI产品在落地层面效果最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围绕能碳的优化和管理。格创东智推出针对能碳管理的Multi agent多智能体AI能碳大脑,基于大模型、AI算法、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对企业能源输入、能源消耗、碳排放三大环节的数字化管理。

2、围绕品质管理。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围绕玻璃或面板的缺陷检测提供软硬融合服务。

3、围绕半导体领域的设备recipe控制。格创东智把历史批次数据反控优参交给AI来做,联动RPA去模拟工程师操作设备,实现自感知自驱动的闭环,帮助半导体生产实现良率提升。

4、围绕物流自动化。基于AI算法与自动物流搬运硬件软件做协同,可以实现OHT天车搬运顺序最优、路径最快、效率最高。

以上四个方面,表面看是围绕业务和生产现场,通过数据分析,让生产计划、排产、调度效率以及工艺、流程、节拍、工况等情况"跃然脑海",但背后最终都是服务于"人"。

举例来看,在半导体厂商中,大多数的设备都是日本、韩国、欧洲进口的,这些设备不会给国内开放API接口。当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温度、时间、压强、角度偏离等)出现预警时,就只能依赖工厂"老师傅"的经验去微调,很多工厂里老师傅即是关键,也隐含风险。

格创东智创造性的通过AI去联动RPA,通过RPA模拟人去操作控制电脑。此时,AI完成了从察觉、预警、决策、优化、自动调整全链路操作。当AI经验积累越多,就会成为新的老师傅,它会更稳定、也更具传承性。格创东智通过AI+RPA创新实现了感、知、动的AI全闭环,彻底的解放"人"。朱金童分析称,除了对人的影响外,工业AI在制造业还呈现出以下五大趋势:

1、未来AI Agent有可能从本质上改变制造业。制造业的不确定性永远需要人和AI去解决,因此AI Agent会以顾问的方式与人共存,未来是一种人机共存的生产模式。

现实的生产场景里,其实有很多类似于Agent的形态存在。

以MES(制造执行系统)为例,当下的MES只是触发式的,也就是出现问题会亮灯,但还需要人完成最后的问题处理。如果MES能结合大模型,它是可以实现无人干预的工厂生产方式。人从执行者变成了监督者,完成角色的转换。

2、只有把AI作为变革动力,才能真正发挥最大价值。

AI在制造业的应用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本身。事实上,企业管理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今天,很多企业对于AI的态度是尝鲜,是工具,很少有企业把AI直接定位为"变革驱动力"并付诸行动的。企业变革涉及到组织(做事的人)、流程(做事的方法)和IT技术(做事的工具),AI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组织的问题,但更多的是解决流程和IT技术的问题。

如果不把AI作为直接变革动力,或者说不围绕AI来做转型升级,是很难真正用好AI,很难最大化的发挥AI价值。

3、短期来看,小模型比大模型更有效。

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从行业目前的应用统计,小模型占主流。为什么生成式AI没法成为主流呢?

大模型出现的时候,格创东智内部激烈讨论过,大模型最后会以一种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出现?最有可能的是Chatbot形态,这跟大模型承担的角色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工厂里大多数场景并不是人的对话场景,而是机器和机器的"对话"。

除了场景属性外,小模型在高可靠性、低延迟性、成本优势、快速部署、高效集成、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数据需求低且泛化能力强、降低能耗等方面都更契合生产制造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