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1月4日,"2025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发表视频讲话。
连平表示,消费目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2025年必须大力提升消费。而提振消费不能只将眼光投向城市,还应把注意力投向农村,挖掘农村消费增长的潜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更多公共财政资源投入,促进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连平预计,2024年全年,这一数据可能会达到60%左右。
他称,由于居民整体收入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承压、投资收益预期疲软和通缩压力持续存在,2024年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速放缓。"2025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达到这个水平的增长,必须加快步伐推动消费增长。"
连平认为,中国农村具有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通常一个经济体的主要消费需求来自城市而不是农村,中国也不例外。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所形成的特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
"消费是收入及其预期的函数,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下降是消费不足的基本原因。近三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为6.6%,低于过去三年7%的平均增速;而2015年至2024年的平均增速为8.2%。"连平说,未来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农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持续提升。此外,未来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多农民变成市民,将有助于持续推进消费增长。
他同时指出,宅基地市场化流转有助于大幅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作为土地要素的一种形式,宅基地应与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样,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流通价值,应该成为持有人的资产。然而,现行土地管理法规限制了农村居民土地流转及其财产权的实现。
据统计,目前农村宅基地废弃空置的面积近760万公顷。假设每年进入流动市场的闲置宅基地面积释放2%,相当于释放约15亿平方米。在截至2024年12月中旬的12个月时间里,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占全部100大中城市供应面积比例为2.5%,二线城市占比约为29.8%,其他城市占比为67.7%。参考当前全国土地市场供应结构,综合土地拍卖价格和城乡土地折价保守测算,每年宅基地转换的市场价值可达超1.3万亿元。
连平说:"宅基地市场化流转,即一旦可以交易,宅基地作为土地要素以及在其之上建造的房屋,都可以成为资产,可以交易并用作抵押获得融资。可见,此举可使拥有宅基地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将大幅提升,有助于促进消费加快增长。"
他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低,仅为2.5%,其绝对额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十分之一,因此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连平认为,未来要推进宅基地市场化流转,必须切实解放思想,扎实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土地的确权、土地流转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方面,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形成突破。加快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的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和交易权。
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集体建设用地与承包地一样,是农民群众的主要财产。市场交易是财产权利在经济上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生产要素及各类财产权利通过市场交易,参与社会生产与产品分配的过程。但是,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了农民集体所有权产权制度市场化的落地。"连平说。
他建议,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未来应该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制度,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土地经营权可分离的制度;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放在土地改革的重要位置。
连平表示,根据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25年中国将运用财务资源继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居民转市民将大幅提升其消费层级,包括住房、衣着、交通、教育、医疗及其他服务业支出将大幅增加,预计每年农村转移市民人口享有的公共财政保障支出规模将提高50%以上。
"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意味着未来财政资源将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他称,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存在,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倍,较2015年缩小了0.27倍,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明显存在。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至少75%以上的水平仍有不小的距离,尤其是户籍率更低,2023年为48.3%,因此均有不小的成长空间。
连平认为,未来国家将投入更多资源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更多的农民将转为市民。如此一来,将大幅提升他们的消费层级。
"展望2030年,假设人口保持在14亿左右,每年城镇化率增长0.8%,则平均每年农民转市民规模约为1200万人,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公共财政保障支出,消费投资带来的推动可能会达到每年1万亿元。"他建议,从2025年开始,连续五年左右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重点支持农民转市民,与各地户籍率变化直接挂钩,以激励地方政府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
他强调,农村宅基地相关制度改革将有助于大幅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将有助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更多农民转为市民则将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带来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