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8个月男子56次向女友借钱 骗取近45万

2025-10-24 10:01  头条

"我得了脑瘤,不做手术就只剩三个月。

"

王某把这句话发给黄女士时,自己正坐在武汉光谷的出租屋里啃鸭脖,电脑页面上还开着百家乐。

八个月后,黄女士卖掉了她唯一的小两居,信用卡里套出现金,一共45万,分56次打进了这个"脑瘤晚期病人"的账户。

这不是爱情,是一场被精确计算过的"杀猪盘",只是猪圈挪到了婚恋App,屠刀换成了"我舍不得你陪我一起死"。

武汉检方11月的批捕文书把遮羞布一把扯下:王某根本没有脑瘤,他连身份证都是偷的,前科栏里早就写着"诈骗"二字。

黄女士也不是唯一受害者,同一把剧本,他演了三遍,总票房78万。

把78万拆成时间表,你会发现一条"情感加速带":

第1周,每天早安晚安,头像用的是穿白大褂的侧影,备注名"致远"--听起来像电视剧男主。

第3周,开始偶尔深夜语音,背景音里刻意安排"医院广播"--其实是他在B站下载的音效。

第5周,第一次借钱--银行卡冻结,手术排期迫在眉睫,只差3万"疏通费"。

第7周,黄女士飞去广州想陪他手术,他发来一张"ICU禁止探视"的通知--图是P的。

第8个月,黄女士把房子过户给中介,王某微信回了一个"我舍不得你",然后拉黑。

警方后来统计,56次转账里,最小的一笔是520元,最大的一笔是18万。

数字背后,是王某对"沉没成本"四个字的人肉实验:每次只比上次多要一点点,让女方不断说服自己"都走到这一步了,再拉他一把就能上岸"。

更扎心的是,王某挑人有一套硬指标:

年龄30-45岁,有稳定工作,最好名下有房--银行流水才撑得住大额转账。

社交圈简单,离异或长期单身--情感空窗期长,更容易把希望投射到屏幕那端。

曾在多个平台注册--他用爬虫软件比对头像,只要同一套照片出现在两个以上App,就列入"高净值客户"名单。

一句话,他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且额度越高越好。

警方追回23.7万那天,黄女士去派出所签字,她问民警:"我能不能看看他?

"

隔着单向玻璃,她看见一个秃顶男人,灰色卫衣领口松垮,正用指甲抠鼻子。

那一刻她说不上恨,只觉得荒诞--自己竟把全部积蓄打给了这样一个陌生人。

荒诞的不止她一个。

王某把31万直接打进境外赌博网站,充值记录显示,他一边对黄女士说"化疗疼得睡不着",一边在百家乐连押"庄"12把。

奢侈品店的小票也在卷宗里:LV钱包、Gucci腰带、浪琴表,一共5.2万,收货人写的"致远",备注"送自己的30岁礼物"。

案件到了检察院,办案人给黄女士递了杯水,说:"赌债是填不满的,他骗你不是因为你笨,是因为你手里刚好有房。

"

一句话,把个人羞耻升级为系统性风险。

武汉网信办随后启动婚恋平台专项整治,要求:

头像必须人脸识别比对,1:1活体验证--P图过不了。

大额关键词触发人工复核--"手术""周转""法院冻结"自动弹窗提醒。

同一设备注册多账号强制下线--王某的"矩阵号"战术直接报废。

技术补丁只是第一道门,第二道门在转账那一刻。

警方给出"3+1"硬规则,刻在反诈宣传单上:

3次提到钱,立即截图留证;

1次语音说"医院""法院""保证金",直接拨打96110;

只要对方拒绝视频,或者视频总用"病房光线暗"当借口,马上拉黑。

听起来像防骗口诀,其实是"情绪冷却剂"--把热恋从秒回拉到已读不回,给理性一点启动时间。

黄女士把追回来的23.7万拿去付首付,重新买了一套更小的公寓。

收房那天,她在阳台贴了一张便利贴:

"再动人的故事,也要先查主角的身份证。

"

王某的案子还没判,检察院准备以诈骗罪提起公诉,量刑建议十年以上。

黄女士没再关注,她把App卸载,手机相册里只留了一张截图--那是王某最后一次说"我舍不得你",时间停在凌晨2点17分。

她说留着不为报复,只为提醒自己:

真正的爱人,不会让你卖房子去救他的命;

让你砸锅卖铁的人,十有八九就是骗你。

故事讲到这里,如果你正在某个交友软件里被"高富帅"或"白富美"秒回,不妨把黄女士的便利贴复制下来,贴在手机背面--

先查身份证,再谈感情;

先视频确认,再转账救急;

先问问自己:他若真爱你,怎舍得你倾家荡产?

爱情可以有滤镜,转账不能有。

记住,屏幕那端的人也许不是"致远",只是一个抠着鼻子等下注的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