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要客观看,这次会谈能有这样的结果,背后是中美双方实力博弈的体现。这些年中国在贸易摩擦里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应变能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数据能说明问题--现在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已经跌破10%,可出口总额反而在逆势上扬,这意味着中国外贸"朋友圈"多元化已经见成效,不再依赖美国单一市场。更关键的是中方手里的稀土牌,中国稀土出口占全球供应量的70%,而美国的军工、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对稀土依赖度极高,之前中方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美方的软肋。
反观美方,这些年在贸易战里付出的代价可不小。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相关限制已经让美国企业累计损失超过120亿美元,就连特朗普自己都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采访里承认,高额关税"不可持续"。而且美方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分歧明显,卢特尼克的缺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内部不统一的状态,让美方在谈判桌上很难保持一致的强硬姿态。
现在很多人关心,这次会谈达成初步共识,是不是意味着中美局势迎来了缓和的好时机?从短期来看,确实为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缓冲空间,也给后续谈判打下了基础,毕竟能坐下来形成共识,总比一直剑拔弩张要强。但要是往长远看,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可不能忽视,双方在科技领域、产业政策这些深层次问题上的分歧,不是一次两次会谈就能解决的。未来大概率还是会呈现"边打边谈"的态势,在一些具体领域可能达成有限合作,可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双方肯定还会保持坚定立场,不会轻易让步。

说到底,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不争的事实。这次李成钢的微笑,还有双方达成的初步共识,算是给紧张的局势降了温,也让外界看到了对话解决问题的希望。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缓和的好时机,关键还看美方能不能放下傲慢,真正和中方相向而行。要是美方还抱着霸权思维,继续搞施压那一套,恐怕再好的时机也会浪费掉。毕竟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维护自身利益,不会因为外界压力就妥协,这一点在这次会谈里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