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之后 充电宝企业如何应对?
我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源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移动电源消费市场。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我国移动电源年出货量维持在1亿台左右。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移动电源相关生产企业有1.7万余家。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充电宝相关企业有2072家。
面对政策变革,充电宝制造企业呈现两极反应。国际品牌安克创新和罗马仕因电芯原材料问题,已分别启动涉及71万件和49万台的召回计划。6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就充电宝安全问题致电美团充电宝"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对方称不便回应挂断了电话。
6月29日,安克提供了新的召回方案,只需自行把充电宝泡盐水24小时,然后上传泡水照片和充电宝SN码清晰照片即可。客服回应称,目前快递公司存在不收货无法寄回的情况,对于旧品处理方案将调整为泡盐水方案。
国内品牌奈特科尔则遭遇认证标识缺失的尴尬。有消费者反映,其产品虽符合3C标准却无外显标识,导致无法登机。客服回应称:"如果是3C版本但标识遗失,店铺可以补发贴纸。"这一补救措施引发消费者对认证完整性的质疑。
正规军积极应对的同时,山寨厂商却悄然转向地下市场。深圳华强北一位不愿具名的商户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无标识充电宝现在转战县乡市场和线上灰色渠道,价格降了四成。"
赔偿迷局 消费者权益谁来保证?
若消费者购买的充电宝因新规变成"飞行违禁品",损失该由谁承担?法律界人士指出,不同情境下的责任认定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销售无3C认证充电宝属于违法行为。"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表示。消费者在商家故意隐瞒无认证事实的情况下,可以主张"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最低赔偿金额为50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三倍金额不足500元,则按500元赔偿。
最复杂的是老旧充电宝的处置。使用多年的设备既无法退货,又失去登机资格,成为政策空白地带的牺牲品。环保人士警告,若缺乏回收渠道,大量废弃充电宝将进入生活垃圾系统,带来环境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