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十年,他会成为刘邦、项羽的"阶下囚"吗?
《--【·前言·】--》
秦始皇死于前210年。若他再活十年,会发生什么?
是被刘邦、项羽俘虏,沦为阶下囚,还是在位终老?历史的齿轮在他死后迅速碾过,翻开秦朝灭亡的序幕。
帝国顶点与内在裂缝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几年,是帝国权力最为集中,野心与工程最为浩大的时期。 咸阳城中,长安到咸阳的道路铺排畅通,皇宫庭园扩建成浩瀚,宫殿东起阿房,北连渭南,上林苑规模不断扩张。工程要求极高劳力,征调人数巨大。阿房宫与始皇陵的建设动辄用数十万人。修筑长城,筑直道,辟边郡,这些工程耗费人力财力。
百姓从四方被征为徭役。战俘或刑徒被迫赶赴工地。田间农夫被强征,留下一片荒芜的土地。天未明就出发,日中午休,夜间露宿。长城上,风寒交迫;南方边郡,瘴气瘴雨侵袭。官吏督促任务完成,不达标者严惩。兵役者疲惫,劳役者溘然倒下,有的尸体无人收葬。不断传来怨声,远处旷野中,哀号似无绝期。
与此同时,始皇出巡四方。 东海岸巡游,南越视察,山川风景与民间疾苦皆进入视野。年长日久,身体不支。宫中方士献丹药,炼金术欲长生不老。始皇夜卧难眠,身形日渐消瘦。宫内医药忙碌,内侍争宠。扶苏身份高,却被边缘化。 赵高渐居权要,命令从中传递,诏令时时被其篡改。朝臣表面忠诚,心中顾忌权臣。始皇偶有疑虑,却未必能彻底识破权力之流。
行政与制度结构极度集中。郡县制度下,地方失去自主调节能力。重赋重徭,地方无法缓解。税收滞欠,赋役劳损,地方吏治腐败。 边疆防务要求不断调兵,高额征调加重民力。在北方频繁抵御匈奴,南方探边南越。天时多变,饥荒疫病频发,却难以迅速调拨资源到受灾区。民间积怨越积越深。
这些裂缝既在地,也在人心内。大秦威名虽震八方,内里早已裂痕。朝廷上下精于表,疏于实。将领随命调动,无根基。小吏越权敛财,百姓负担不堪。 始皇常夜半醒来,思考修陵、御戎、巡游的意义,但权力慵懒与臣僚苛政混杂,改革难有大起色。
君权之下,皇帝特权无限,却也孤立无援。扶苏虽为嫡长子,却不被始皇完全信任;扶苏与蒙恬、李斯等重臣关系疏远。赵高与内侍党羽悄然形成集体。 始皇昼夜不可离开宫廷制度安排。内侍监控书信、矫诏工具被藏匿、命令被篡改。君主虽有权,却因年老与信任缺陷暴露软肋。
始皇去世那年,扶苏正带兵北方镇边,蒙恬驻守西戎。赵高与李斯设局,传诏书。扶苏诬以不忠,令其自杀。胡亥被立为帝。帝国虽表面延续,却在权力根基上已经破碎。地方起义与南方反叛种子散布已久,中原小民逃徭役者频繁,吏治腐败者贪墨重税者蔓延。咸阳未崩,其墙已裂。
延寿十年设定与权力斗争
假设始皇未死,活至约前200年。健康状况或有恶化,但能维持皇帝之责。朝廷中赵高势力未必能迅速取代扶苏之类的子嗣,但已渐具威胁。 若始皇在位,一定会警觉中央权力被宦官或近臣蚕食,或采取措施削除赵高之类内侍势力。
徭役与大型工程未必会迅速停下。始皇生命力延续意味着南征百越继续、灵渠与南海诸郡维持军事与行政控制。财政继续消耗。民怨继续积聚。 边疆的游牧民族与南方百越部族反抗偶有声浪,但欠缺核心将领与资源,还未形成能直戳咸阳本宫的力量。
刘邦与项羽尚未大规模起兵。 他们身份未显赫,兵力未成系统。在始皇仍在,于中央纪律与镇压机制较为健全之时,起义会被更多次镇压或截断。起义者遭遇更早更严厉的镇压。
因此,在这十年里,矛盾不断升级。始皇或许意识到南方民族反抗、内地税赋劳役、工程负担这些都是根本问题。他或许做出部分调整-- 减轻徭役、缓和赋税、重审工程规模。但专制与重刑体制难以根本放松。权臣势力依然存在,官吏腐败难绝。
起义爆发与战役关键节点
假设始皇延寿那十年中,起义不再被压死在萌芽阶段,仍旧逐渐扩张。 前209年,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仍然发生,数县响应。秦廷派章邯出征,镇压多处反叛,可南方风声越来越急,高原与岭南百越诸地传来败兵与逃荒的报告。粮食紧缺,税役不能按期上交,吏治混乱,徭役劳役被逃者越来越多。
前208年,起义势力扩散。 项梁在楚地集结义军,与刘邦等人联合。赵王歇退守赵国,楚怀王命令救赵。章邯先击项梁于定陶,大败楚军主力,项梁坠阵。项羽继任楚军中主将之位。各诸侯虽有畏惧,但看见起义潮汹涌,不得不响应。赵国被围于巨鹿,王离率兵守城。诸侯军来自燕、齐、魏等地,但起初观望,不敢正面与秦军交战。始皇朝廷支撑仍在,章邯军粮尚未完全断,秦兵阵地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