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郑丽文的政治光谱很难说是"统派",但这一口号明显区别于国民党建制派。在一年前的台湾地区"大选"上,侯友宜推出了自身在两岸问题上的政治立场--接受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意思的核心就是基于国民党对"一中"的立场,即"一中"指的是"中华民国",背后的延伸意思其实就是"中华民国"依旧存在,是一个政治实体。
在国民党建制派看来,这几乎是完美的两岸解决方案,可以拉取中间和偏绿选民的支持,同时也能安抚大陆。但国民党也用事实证明,两头通吃的后果,就只能是两头都吃不到。
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两岸问题上的模糊不清,对涉及两岸几乎所有的核心议题,都无法做出有效的解释。

这就给民进党的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抹红国民党,国民党不敢接招,只能往绿硬转。说国民党也是在搞"台独",国民党又担心引发大陆不满。在红与绿之间反复横跳。在吃瓜群众看来,国民党只不过也是为了选票的政党,并没有真正的政治理想。
郑丽文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她以加任何前缀的方式,强调了"我是中国人"的立场。这种立场自蓝绿分庭抗礼以来,在国民党主流政治中,从来没有声音。也只有洪秀柱、张亚中这些蓝营中的"异类"敢于提出。
郑丽文在蓝营改选中不仅新的两岸立场,甚至拿到过半票数当选。这说明国民党内部,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非常强烈。
只不过在国民党中央的压制下,这种身份上的认同很难呈现出来。当然,民进党在台湾塑造的"台独"社会氛围,也是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