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关税协议达成。经过三天的谈判,美国将关税降至10%,并将剩余的24%推迟至后续谈判决定(原定于8月12日,即90天后)。同时,此前所有增加的关税(84%、125%、245%)全部取消。不过,这一协议附带条件:中国恢复对美国稀土供应(关键因素); 中国采购美国波音飞机;美国则解除了对华发动机、乙烷的出口限制,并放开了H20芯片的供应。
此后,中美在6月9日于伦敦再次接触,主要讨论稀土供应问题,并达成相关协议。随后,7月30日,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新一轮关税谈判,唯一达成的共识是将24%的搁置关税再延长90天(原定8月12日重新制定关税,但美国要求延期以便进一步谈判)。
这是截至目前,中美关税的基本情况和最新进展。
二、中美关税最终会如何收场?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美之间的关税问题几乎每个月都在调整--2月1日加征关税,3月1日再加关税,4月2日又一轮加税,而到了7月底,双方再次谈判关税延展问题。现在,关税问题已经被纳入一揽子谈判要求之中。
比如,在这次斯德哥尔摩谈判中,美国提出了一项关键条件:中国不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我们简单算一笔账: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约1亿吨石油,而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约为7.5亿吨。此外,中国还从伊朗进口约2000万吨,从沙特进口约1亿吨,再加上其他来源,全年进口总量约为5.5亿吨,而国内产量2亿吨。也就是说,中国石油供应高度依赖进口。具体来看,中国每年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花费约为600亿美元(1亿吨),而总进口石油的支出则高达3000多亿美元。石油进口是一笔巨大开支,但中国最大的外贸支出其实是芯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斯德哥尔摩谈判中强硬要求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和伊朗石油,尤其是俄罗斯石油。然而,中国的立场十分明确:外贸政策属于国家主权范畴,因此拒绝了美国的要求。
作为回应,美国在7月31日由贸易代表贝森特(在会见特朗普后)召开记者会,提出新的关税方案:如果中国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美国将把对华关税提高到100%。中国的态度依然坚决,表示中国有权自主决定贸易政策,并愿意承受100%的关税。
因此,到7月底,美国的立场已经明确:要么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要么关税恢复到100%。而近期美国的另一表态显示,他们可能要求关税回到4月初的水平,即34%(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24%)。如果这样,加上此前2月、3月的20%关税,以及拜登时代的25%关税,美国对华总关税可能达到79%。这将导致中美贸易大幅萎缩,甚至可能使全球出口减少40%以上,影响非常大。
这样一来,摆在面前的选择就两个:第一, 中国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美国将关税提高到100%(重回4月的关税战状态);第二, 美国暂时维持24%的搁置关税。目前的关键在于,未来三个月的中美谈判将决定最终走向。谈判的底线是34%,上限按100%。这就是当前中美关税博弈的基本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