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日本驻联合国代表把一份关于中国的问题文件交给秘书长古特雷斯,并请求把这份文件发给190多个国家,希望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中国早在11月21日就给联合国发了照会,把争议提前推到了国际法层面。

11月24日,日本向联合国提交文件,称中国所指无据,企图使各国认清事实。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政治和军备也在加快步伐:以台海问题为议题扩大国际声量,防务预算目标达到GDP的2%,计划在西南诸岛加强部署,甚至引进进攻性力量,前沿距离台湾只有约110公里,区域紧张感明显增加。
高市早苗公开态度强硬,试图将台海问题包装为"国际关切",多次在G7、G20等场合鼓动统一声势。但是现场反应比较冷淡:没有形成共同表态,美国驻日大使站得比较高调,欧洲国家的态度比较谨慎,场内场外都不想被牵着走。
11月21日,傅聪大使向联合国递交了照会,指出日本的一些言行侵犯了战后秩序的基础性文件《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并引用《联合国宪章》第53条、第77条中的"敌国条款",提醒日本在战后秩序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没有改变;结合联大第2758号决议,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把舆论场中的言论带回规则和秩序之中,分量很重。

这也解释了日本在联合国"求评理"的难度:第一,大多数国家对于台海问题持谨慎态度,不愿被动站队,G20的冷淡已经显现;第二,中国提前把战后秩序、敌国条款、2758号决议摆到台面上来,各国自然有所顾虑;第三,日本最近的军事化举动给周边国家带来了直接的压力,西南诸岛的前沿部署以及2%的防卫费目标也触碰到了邻国的神经,韩国和东盟部分国家的保留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高市早苗并不避讳"硬碰硬",对内要打造"强硬领导"的叙事:修宪、扩军、教科书修订、靖国议题连成一线;对外以台海塑造"风险边界",逼盟友表态。但她高估了国际环境,低估了成本。在联合国这样讲规则的地方,口号和胆量并不能代替秩序和文本。

中方节奏兼顾法理和现实,在联合国提交法律照会的同时,用调节对日旅游、限制日本水产品进口等方式形成呼应,既影响对外形象又触及内部利益,传达出"这是长期成本而不是象征性动作"的信息。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没有人愿意增加不确定性,这也是日本难以"聚众"的原因。
"敌国条款"有历史分量,有人认为时代变迁应该使它退出舞台,但它并没有被改变,所以仍然有效。中方把这写入照会中,并非是要吓人,而是希望表达出一个框架:对话要回到规则上,不能越过红线去试探。台海试探很容易越界,一旦越过界限就很难收拾了。
日本想把台湾问题包装成全球问题,但是走的是歪路。联大2758号决议以及一个中国原则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试图用新的表述来掩盖既有共识的行为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立。加上靖国神社、教科书等历史包袱,一说到就触动了亚洲人的心弦。如果强调"价值同盟",那么尊重历史就是价值的一部分。

中方的态度非常坚定:核心利益不会退让,要用国际法和市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阐明台湾问题的立场,对日本挑衅做出系统的回应,避免自己陷入情绪化的被动局面。这背后是对外部环境的冷静判断以及对内部稳定性的自信,"分寸"二字居于首位。
这不是口号之争,而是关于规则、秩序、记忆和现实的拉锯战。日本是否已经做好了面对"战后秩序线"的准备?如果做好了准备,就要接受联合国层面的冷遇、区域上的防范以及经济反弹所带来的代价;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要在红线之上反复横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