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抱怨,晚上睡着睡着就被口渴给顶醒,早上起来脸都紧绷着干得不舒服。白天太阳一出来暖洋洋的,出去一趟觉得热,可一到早晚那股凉意又冒出来,得学会层层添脱,别光看白天穿少了。

接下来几天广东省的天气安排基本是这样的:22号到24号,大部分地方以晴天为主,空气偏干,白天温度慢慢往上走,可昼夜温差比较大,早晚还能感到凉。分地方讲,22号北部跟珠三角北部最低温大概在6到9度,高山上会更低;沿海南边最低大概13到16度,其他地方在10到13度之间。23号普遍也是晴,北部最低大约7到10度,沿海14到17度,中间地带11到14度。24号北部、西部和珠三角西侧会从多云慢慢转晴,北部最低在9到12度,粤西15到19度,别的地方12到15度。广州这边这一周继续偏干,白天热、早晚冷的节奏挺明显;从24号夜里开始会有一股新的弱冷空气过去,气温会小幅回落,不过幅度不会太大。
把目光放宽到全国,气象部门说未来十天里会有三股冷空气往南走,影响时间大致落在23到25号、25到27号和29号以后。这些冷空气来得频繁,可都不算强势,短时间内不会变成那种铺天盖地的寒潮。冷空气一来一去,也带来降水较少的局面,出门带伞的必要性比夏天低,但保暖这件事还是别马虎。

这回天气变来变去的脉络也好理解:一股冷空气的影响期已经结束,阳光回来了,白天回暖,室内空气就容易干。大家晚上口干被醒、皮肤紧绷这些反应并非夸张,干燥的环境真会放大这些不舒服,开空调或者暖气时尤其明显。那股24号夜间到来的弱冷空气会让温度往回拉一点点,但不会把干燥完全带走。
正好今天是二十四节气里小雪(11月22日),中医上讲节气一到,人体的阳气开始内收,气血运行会慢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杜洪煊说,节气过后,原本就偏阳虚、气血不足的人更容易觉得手脚凉、关节不舒服或者容易疲劳。杜医生给的建议挺接地气:可以做温灸补阳,晚上用中药泡脚温经散寒,或者做推拿来活血舒筋,这些办法对缓解不适有帮助。不过得针对个人体质来,盲目猛补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按身体情况来吃东西也得有讲究。像明显畏冷、脸色偏白、尿清这种偏阳虚的朋友,杜医生建议走健脾补肾路线,像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老办法,暖身补血;平时多吃些温热性的东西,比如核桃、桂圆、韭菜和胡椒,少碰生冷凉性的食物。另一类人是阴虚内热,表现为口干咽燥、手心发热、睡不安稳、舌红少苔,这类适合滋阴润燥,银耳百合粥、麦冬、沙参、玉竹、雪梨干这些更合适,辛辣和过于燥热的东西要少吃。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也提醒,最近天气反复,熬夜更容易上火,尽量别熬夜,作息稳一点对身体好。
说点实操的,家里能做的事不要小看。加湿器能开就开,不方便的可以在暖气旁放盆水,能缓解室内干燥。睡觉前喝点温开水,比起临睡前狂喝冷饮对喉咙友好得多。出门记得带件薄羽绒或者夹克,白天热就脱了,傍晚冷再穿上,这套"分层穿法"省事儿又舒服。家里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的,要特别注意保暖,手脚容易冰冷的,可以睡前泡个热水脚,简单又有效。
看气象预报的时候别只盯着白天的温度,夜里最低温和早晚的体感很关键,尤其给家里老人小孩准备衣物和卧具。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醒,把天气变化的讯息转发给家人,让他们注意添衣保暖。媒体和气象台会持续更新数据,大家关注时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