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上台没多久,就开始在台湾问题上搞动作。本来中美之间有三个联合公报,清楚写着一个中国原则,美国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可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卖了180多亿美元的武器给台湾,现在第二任期一上来,又接着干。

11月13日,美国国务院批准了价值3.3亿美元的军售案,主要卖F-16、C-130和台湾自产的经国号战斗机的零部件和维修设备。这笔买卖不是小打小闹,直接帮台湾维持空军机队的运转能力。

11月19日,又批了近7亿美元的NASAMS导弹系统,这东西在乌克兰战场上用过,属于中程防空导弹,能打飞机和巡航导弹。加起来上亿美元的军火,很快就得运到台湾去,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的文件里写着,这些装备是为了提升台湾的防御能力,但谁都知道,这其实是给台海添堵。

特朗普是生意人出身,对军火商特别上心,第一任期就把对台军售推到历史高点,比之前几届总统加起来都多。军工企业像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肯定乐坏了,这些公司每年砸钱游说国会,换来大笔订单。

NASAMS系统单价不菲,一套就值好几亿,卖出去后还有后续维护和升级的生意,能赚十几年钱。美国国务院说这是为了地区稳定,可这明显违反了中美建交时的约定,一个中国原则是基础,特朗普却视而不见,继续推销武器。

台湾当局那边自然欢迎,花钱买这些东西,说是增强防卫,但实际效果有限,更多是政治表态。美台商业协会的头头早放话,说未来一年对台军售总额可能再破纪录,这话听着就跟推销员似的。

美债减持动脉被切
面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中国没选择硬碰硬,而是从经济入手,减持美债,这招温和却直击要害。11月1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减持了5亿美元的美债,总持有量降到7005亿美元。

这是今年第五次减持,从年初的8000多亿一路下来,节奏稳当。别看每次减持金额不大,上万亿的总量摆在那,连续操作就够华盛顿头疼的。
美国债务规模巨大,每年滚雪球式增长,得靠外资接盘,中国作为最大持有者之一,一撤退,借贷成本就涨。华尔街那些分析师都说,这种慢性脱钩比大动干戈更有效,不会闹出金融地震,却让美国感受到压力。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关税战又起,债市波动大。中国减持美债的时机选得准,每当美方在台海搞小动作,北京就在债券市场表态。财政部报告里清楚列出,中国持有量从8月的7010亿降到9月的7005亿,虽然小幅,但趋势明显。

其他国家像日本和比利时持有量也有变化,但中国动作最引人注目。美国政府依赖这些资金维持运转,美联储利率政策调整,债市承压。中国多元化投资,早几年就开始买黄金和别的资产,避免过度依赖美元。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策略,应对全球经济风险。

美国大动脉被切,说白了就是经济命脉受影响。特朗普想通过军售拉拢盟友,稳住亚太霸权,可忽略了经济的依赖性。中国减持美债,让华盛顿坐不住,债市收益率上升,影响企业借钱和股市。军工企业短期赚翻,但整体经济压力大。

北京的回应不限于美债,在贸易、科技领域也发信号,组合拳打得美国难招架。特朗普第一任期就玩过贸易战,现在重来,中国准备更足。减持美债的举动,温和表达不满,却暴露美国债务弱点,华盛顿越依赖外资,越容易被掐住脖子。

战略博弈格局重塑
特朗普的军售和中国的减持,不过是中美战略博弈的一个缩影,亚太格局正悄然变化。美国想通过武装台湾维持西太平洋优势,可这想法太局限,中国崛起是事实,经济实力摆在那。
军售总额上亿,NASAMS和F-16零部件很快运抵台湾,但实战价值打问号,专家分析,这些更多是象征,挡不住现代战争。

特朗普撕毁承诺,忽略中美联合公报,可公报是白纸黑字,华盛顿选择性失忆。亚太盟友关注台海,不是担心冲突,而是怕美国调整部署,影响自身安全。
博弈不止于台海,涉及整个亚太安全。美国海军巡航,中国军演常态化,双方都算计长远。中国在外交上释放信号,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特朗普政策暴露焦虑,中国崛起让华盛顿不安,可靠军售维持优势,忽略经济依赖。

减持美债击中痛点,美国经济学家承认,这种金融回应比军事对抗棘手。格局重塑中,中国坚持战略定力,不被挑衅带节奏。特朗普上台后,军售加速,可中方回应让美国大动脉隐隐作痛,长远博弈,谁笑到最后,还得看实力。

这些事说到底,美国想当老大,可世界变了,中国经济体量在那,减持美债就是提醒,霸权不是永续的。亚太国家看热闹,可谁都知道,稳定才是王道。中国立场坚定,维护核心利益,不搞对抗,但回应有力。

特朗普团队得想想,军售赚小钱,丢大局不值。减持趋势继续,美国债务依赖加剧,华尔街波动大。战略博弈中,中国走稳路,美国得反思政策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