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称博士弟子论文遭“恶意评审”,学界如何看“盲审”?(3)

2024-05-15 14:55  澎湃新闻

另外,2022年,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的科学网曾发布《盲审未过,985博士生痛失学位:论文外审太过死板?》一文。

文中称: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博士因论文外审问题无法拿到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怒了。

马毅是这位博士生在美访学期间的导师(外导)。他认为这名学生"科研非常优秀""是我们最近CTRL论文的第一作者",其论文外审问题"完全是误会和格式等小问题";而电子科大却"以外审有意见等原因错过校内学位评审时间,通知无法再拿到博士学位"。在与学校交涉中,他指责学校、研究生院、学院在该事件中"相互推卸责任"。

"自6月29日至7月8日,马毅在微博上就此事接连发声,引来热议。在7月8日的一条微博中,他透露:这名学生现已拿到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将于9月入驻就读,由他和港科大教授沈向洋共同指导。"科学网的报道中写道。

该报道对"盲审"制度也进行了讨论。文中提到,针对这次事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裴健表示,外审专家如果选得不好,有时候确实会遇到对小专业科研前沿不太了解的情况。但对此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都选小领域的话,盲审倒变成了'透明审'"。言下之意,如果划分太细,论文评审有可能变成"小圈子开会"。

"目前,各高校院所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查正趋向越来越严。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就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均送校外单位专家评阅'。而盲审又往往被放在论文答辩之前的最后环节,如果审议情况不佳,学生就可能要面临'延毕''不授学位'等结果,指导老师和学院也会受到相应惩罚。"文中指出,正因此,论文盲审不能"瞎审"。

此外,科学网的文章中提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陈怡然的一个观点:希望有一天,有些学校能够自信和自豪地说,我们毕业生的质量我们自己把控,不需要搞什么匿名外审,也不需要搞什么量化指标,只要我们颁出的学位,就一定金光闪闪,走到世界各地都认。到了那时,才真真正正是世界一流高校。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发展历史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起源于何时?为何备受关注和重视?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2年,浙江大学高教所所长、教育学院教授眭依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毛智辉曾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关于完善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思考与建议》,文中对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的发展变迁进行了介绍:

1977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并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及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新中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从1982年招收302位博士生、在校生数百人,至2021年全国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在学博士生达50.95万人,我国博士生教育数量长足稳定发展。

随着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博士生招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尤其是近10年来博士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如何通过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及学位论文抽查制度以确保博士学位论文应有的学术水平,日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博士生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博士生培养规模扩大及非学术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的不良影响日渐增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在国内具有引领性的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出于确保本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考虑,主动开始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建立及其实施。据有关文献,清华于1995年率先对申报校级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同行专家隐名评审,之后演变为每年随机抽检10%左右的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进一步将该比例扩大到申请毕业博士生论文总数的40%。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展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工作。2002年北大公布和实施《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制度的实施原则》,在我国高校率先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因此,高教界视其为开创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先河的制度设计。

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不仅提出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以"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而且对"健全学位论文评阅制度"做了特别强调:"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强匿名评阅等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论文评阅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