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匿名评审对论文研究方法的疑问,吕德文在文中解析表示,"论文在研究方法中交代,这是一篇质性研究,是田野研究,其工作量完全足够支撑起论文。论文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方法,在代表性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论文在研究方法中亦有合理交代,'抽样'并不是定性研究解决代表性问题的常规方法。但评审意见仍以'抽样依据'问题来质疑论文的科学性,说明评审者对个案研究方法的理解实在是浅薄,评审能力有欠缺。"
吕德文的上述文章发出后,在网上引发热议。
澎湃新闻注意到,有不少网友为吕德文爱护学生、为学生发声的行为"点赞"。
与之同时,针对吕德文署名文章中的观点,在学术圈内的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
有一部分人认同吕德文文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匿名评审中的质疑,有些没有实质性指出存疑的点,或质疑的依据,评语中有给论文"乱扣帽子"之嫌,如匿名评审中写道"虽然论文篇幅很长,看似工作量饱满,笔者仍然认为这不是一篇知名学府、文科见长的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应有的质量"。
同时,有人提到,在评审者和被评审者均匿名的"双向盲审"制度下,对于涉及领域比较窄的论文,审稿人其实较易猜出作者身份,这样可能会在审稿中产生偏见,出现党同伐异的现象。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评审意见看上去比较靠谱","外审专家是认真看了论文的,也是一家之言,没有觉得有多大恶意,要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导师若有异议可申请复议外审。"
还有人认为,"仅从文中所提及的内容来看,感觉是长年在国内的老师和在国外受过训练的老师对于如何做研究和如何评价研究之间的矛盾。似乎这位评审人是从一个国外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模式为立足点和标准,来评价国内社会学研究的不严谨和不规范。"
澎湃新闻5月14日从武大知情人处了解到,在得知吕德文文章所述博士生论文"盲审"不合格之后、吕德文在网上发文之前,武大社会学院已经介入并向学校反映了相关情况。目前申诉结果尚未知。
"博士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话题曾多次引关注
在此之前,"博士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话题已多次引发媒体和舆论关注。
澎湃新闻注意到,去年,潇湘晨报曾就"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厦门大学4名博士生质疑专家不专业"相关情况做过报道。
报道中提到,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卓艺(化名)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对厦大博士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认定办法质疑。已过教育部送审和答辩的论文,顺利通过导师推荐、校内组织5位专家评审后,卡在了校外专家双盲评审环节。该环节必须评审意见全部通过方可申请,而卓艺和三位同专业同学的论文都收到了不合格评价。
卓艺称,收到的评语中有错字和病句,表述疑对论文已完成答辩不知情,不同校外专家评价反差大。他们质疑匿名校外专家的专业性,以及认定办法整体上的不合理。6月申请复核后,学校只表示程序符合规定,未详细回应他们的疑问。网上发文后,卓艺称12月中旬厦大已联系她提出她可将论文重新送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