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吕德文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这篇评审意见违背了学术评审基本原则,与评审者所展现出的学识有限,水平不足以承担如此严肃的学术评议工作相比,其评审态度之傲慢、判断之武断、标准之主观,让人叹为观止。"
5月13日下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关于吕德文教授文章反映的问题,学院已经知晓并介入。"学校有申诉机制,因为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学院已经介入并先向学校反映了这一情况。"
另外,澎湃新闻从武大知情人处了解到,目前申诉结果尚未知。
在近日的网上讨论中,学术圈内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盲审"制度之下,确实有可能出现同行"恶意评审",或是评审人可能不熟悉受托评审的学位论文所属的小学科或专攻学科领域的情况;也有人认为,从吕德文的文章来看,"外审专家是认真看了论文的,也是一家之言,没有觉得有多大恶意,要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这不是"博士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话题首次受到关注。
此前,有关博士学位论"盲审"制度及制度的利弊话题,已被学界多次研究、讨论。
武大教授发文称博士弟子论文遭"恶意评审"背后
在《"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一文中,吕德文提到,他指导的一篇题目为《县域社会中的商人群体及其经营行为--基于阳县的田野调查》的博士论文,被校外匿名评审专家总体评价为:不合格,不同意答辩。
"这篇评审意见违背了学术评审基本原则,与评审者所展现出的学识有限,水平不足以承担如此严肃的学术评议工作相比。"吕德文在其文中表示,"但就是这一篇充满恶意的评审,却可能毁掉一个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前途。如此'草菅人命',不仅源自评审者之恶意,还来自有关培养单位主管部门对评审结果不负责任的机械使用。"
文中,对匿名评审的十条建议意见,吕德文几乎作了逐条的说明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