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差点中兴大唐的宪宗皇帝,更是一门心思的重用太监,有一段时间,宪宗竟然一心让太监当大军统帅。只是后来自己也觉得,这实在太耸人听闻,所以作罢了。因让太监当监军,也足以让人非议了,让太监当大军统帅,这叫什么事呢?
四年,王承宗叛,诏以承璀为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道赴镇州行营兵马招讨等使,内侍省常侍宋惟澄为河南、陕州、河阳已来馆驿使,内官曹淮玉、刘国珍、马江朝等分为河北行营粮料馆驿等使。谏官、御史上疏相属,皆言自古无中贵人为兵马统帅者,补阙独孤郁、段平仲尤激切。宪宗不获已,改为充镇州已来招抚处置等使。
至于后来的大唐皇帝,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宦官势力强大的,似乎都点有成灾了。因为后来的大唐皇帝,大都是宦官扶立的。
宝历狎昵群小,刘克明与苏佐明为逆,其后绛王及文、武、宣、懿、僖、昭六帝,皆为宦官所立,势益骄横。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为之魁杰,至自称"定策国老",目天子为门生,根深蒂固,疾成膏肓,不可救药矣。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可以强有力的维持一百多年,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皇帝手中有强大的太监团队。
甚至黄巢之乱后,大唐皇帝也没有真正沦落为汉献帝,也是因为皇帝手中还有强大的太监团队。
总地来说,太监是一种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力量,所以皇帝与太监不论有怎样的矛盾、冲突,皇帝在关键时候还得信任、依赖太监;当然了, 即使太监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力的,但是太监也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
因为太监通常没有话语权,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大都是没有文化的,也是没有节操的。
其实呢,那些能走到台面上的太监,通常都有着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水准也未必就低于普遍的士大夫。比如,晚唐五代时的张承业,那思想道德境界之高,军政才能之高,无愧于任何一个历史上的名臣。
而且黄巢之乱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大太监,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杨复光。黄巢之乱后,杨复光先劝降王仙芝中的二号人物尚君长,后来深入投降黄巢的周岌军中,一番大义凛然的劝词,让周岌再次效忠大唐;而且随后率军,把朱温打得逃离邓州,再后来追到同州,迫使朱温投降。他死的时候,三军将士哭了一整天。
左骁卫上将军杨复光卒于河中;复光慷慨喜忠义,善抚士卒,军中恸哭累日。
杨复光在史书上这样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自己哥哥杨复恭,一直与田令孜分庭抗礼,所以人们为了压制田令孜,所以愿意不吝笔墨抬高他们。
唐僖宗上位后,帝国之所以会走向灭亡,那是大唐内部矛盾无可调和的产物。至于这种内部矛盾为什么会无可调和,说起来复杂,后面我们会详细分析,这里就暂且不表了。但它显然不是简单的因为皇帝信任太监弄出来的。
对此,我们只要知道一个表象就可以了,那就是,大唐帝国重用宦官由来已久了,而且宦官控制帝国时间也由来已久了。从唐玄宗开始,名动天下的大宦官就有很多,比如高力士、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仇士良。
关键是造大唐帝国反的人,也多的去了,比黄巢、王仙芝实力强大的人,也多的去了,但是大唐帝国依然是任你风吹雨打,也依然屹立不倒,相反敢造大唐帝国反的人,通常都是以家破人亡为结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