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会让一些最佳损友帮你打理公司业务吗?你会让众多最佳损友天天陪着自己儿子吃喝玩乐吗?肯定不会。因为你的脑袋没有那么笨,可问题是,难道大唐皇帝就有那么笨?
远古的历史都淹没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说起皇家子弟的教育,大约只能以空对空的想象。问题是,清代的资料非常充足,我们看看那些帝王之子,都是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有着怎样的才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平均值能甩普通人家子弟,几十条大街也不止。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大唐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思维,为什么都信任太监、重用太监呢?
事实上,太监政治是一种精心策划出来的权力格局,这种权力格局最大的弊端是它太残忍了,因为建立这样的权力格局,需要阉割大量的男人。
至于被阉割的男人,是不是都会心理变态,参考一下蔡伦、郑和就可以知道了;不行再参考一下张承业和曹腾就可以了。
因为大唐的太监政治也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权力格局,所以大唐帝国从安史之乱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但是大唐帝国始终屹立不倒。
从安史之乱结束到黄巢之乱开始,其间有一百多年,虽然说拥兵大佬总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但是面对大唐中央政府的围剿,从来都是凶多吉少的。当然了,宦官乱政的事,那是一天比一天都强烈,但是大唐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威,却依然顽强地维持着。
大唐的太监政治,是从唐玄宗时代开始的。为什么从唐玄宗开始,大唐帝国始终是宦官当权呢?
按英雄史观的解释,自然是因为从唐玄宗开始后,大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笨,随便找出一个初中生都知道,想让帝国中兴就绝不能重用太监,可是大唐皇帝一个接一个,居然全部重用宦官。
其实,大唐宦官政治的出现,是因为贵族政治渐渐瓦解,官僚政治渐渐兴起,而皇帝又想不出有效驾驭官僚政治的方式,只能利用宦官政治这种怪胎。
不知道我们注意到没有,唐玄宗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有两种长期为祸中国历史的力量,一个叫诸王,一个叫外戚。
在此前的历史上,不是诸王之乱,就是外戚之祸接连不断。西汉二者兼有,东汉外戚之祸无休无止,两晋南北朝、隋唐(唐玄宗之前),更是因为这两种力量,折腾得天下血争不断,更弄得天下如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
唐玄宗开始后,诸王、外戚的力量就渐渐变弱,再也不具备威胁皇权的能力了,这是为什么呢?
用英雄史观去解释,自然是因为唐玄宗之后的皇帝,终于脑子开窍了。实际上在许多时候,皇权总是在微妙的平衡中存在,他们必须得构建一个三足鼎立的平衡。
而不论多稳定的三足鼎立,是外戚、诸王、权臣也好,是外戚、宦官、士族也好;在官僚政治成熟之前,帝国政治都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也充满了种种弊端。对此,只要看一下,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皇权如何危机四伏就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