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培训成本理论上应由劳动者和培训方共同承担。对于劳动者来说,参加培训期间很可能没有办法获得市场收入。由于他们原本就处在生存边缘,因此很难承受几个月完全没有收入的情况。除非培训机构能够确保他们在培训期间的收入与培训前差不多,否则零工们不太可能为了未来潜在的收入增长而接受培训。并且,即使培训结束后,他们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总体而言,将培训零工作为一个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方案,在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经济观察报:近两年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低迷的影响,零工们去往的岗位是否有所变化?
张成刚:确实有一部分人转移至工厂,但工厂其实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人,大批量的年轻人也能相对较稳定地进入制造业工厂,45岁以上的劳动力基本上就没有进厂的机会了。
对于大量年龄大的劳动者,因为缺乏足够的技能,只能做与建筑业相关的零工,包括装修工和钢筋工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劳动者只能做搬家、清理建筑垃圾等杂活,或者物流快递在高峰时期的阶段性用工。这些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他们在岗位上没有太多的选择。
与此同时,这批中老年农民工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只能是苦苦支撑。
经济观察网:深圳"三和大神"现象式微的原因?
张成刚:这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第一,他们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此前,珠三角地区对于三和零工市场的招工需求比较强烈。"三和大神"能够就近工作,并且基本上能"干一天休息三天"。而现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整体在向外迁移,转移到东莞、佛山等地。为此,三和零工市场的劳动者往往需要坐车去其他区域的工厂至少工作两三天,然后再次被送回来。因此,"三和大神"的工作模式被迫发生变化。
第二,政府部门也在不断规范零工市场。比如深圳在零工市场引入许多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替工厂招聘长期工,因此日结工岗位供给越来越少,导致"三和大神"找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第三,原来位于龙华区的三和人才市场已经搬迁至龙华汽车站附近。周边的住宿、餐饮与曾经的三和相比,全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当时三和人才市场有大量十几元一晚的日租房、吃饭也很便宜,但在龙华汽车站附近,生活成本更高。在这些成本因素影响下,"三和大神"的生活模式没办法延续,只能选择离开。
经济观察网:零工市场上的大龄农民工,未来就业出路在哪里?
张成刚:工厂在招工时,一般对年龄的要求都是40岁以下,部分工厂放宽至45岁。对于超过45岁的农民工,如果没有技能,一般只能做日结工。
并且,零工们基本是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才会来到零工市场碰运气,日结工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就业选择。只是,零工市场正在面临就业岗位萎缩的情况,他们未来还能去哪工作挣钱?我实在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