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结工待遇在下降
一直以来,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民工六个主要就业行业中,建筑业占比位列第二,总数为5232.5万人。
只不过,近两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多项运行数据呈现大幅度、持续下滑的趋势。例如,2023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3%。《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在2022年农民工增加311万人的基础上,建筑业农民工相比2021年减少325万人。
张成刚观察到的现象是,虽然今年以来建筑工地岗位萎缩得厉害,但对于零工们而言,依旧主要依赖于建筑业的活计赚钱,其次一些物流快递等行业在用工高峰期也会雇用零工。
据张成刚的调研,在日结零活较多的时候,北京、郑州零工的平均收入为4000元/月;而在杭州、深圳,平均为5000元-6000元/月,但很难超过6000元/月,工资水平也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异。目前正处于用工淡季,零工们很多时候一个月只能工作10天,而在旺季则可以工作10-20天。
今年7月,经济观察报发表的《北京马驹桥零工市场降薪了》一文中,多位零工也表示,马驹桥零工市场的工价在今年上半年逐渐下滑,中介们能提供的日结活数量也在减少。
在零工市场中,大龄农民工还面临就业机会减少的困境。调研中,张成刚还观察到,分布在零工市场中的人力资源企业,在帮工厂雇用长期工时,一般都要求农民工年龄在40岁以下,部分工厂放宽至45岁。超过45岁的,如果没有相关技能,只能被迫选择做日结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正在增长--2022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年提高0.6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29.2%(总量超8632万),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而在十年前的2012年,这一比例仅为15.1%。
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零工们目前最大的诉求是希望市场上能够提供更多的零工工作机会。
张成刚说:"很多零工不怕卖力气,只是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份工作机会,因为只要有工作干就意味着有收入。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零活,相当一部分零工已经处于生存边缘的状态。"
零工在提前回流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量农民工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涌入城镇。数亿人群开始在中国版图上进行着一年一度地规律性迁徙。但是,在某些年份,农民工回流现象会提前发生,待到次年他们将重新踏上离乡之路。
例如,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按照当时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公布的数据,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2020年上半年,一些地方政府也公布了农民工提前回流的数据。
在此次调研中,张成刚发现零工市场的人数出现了提前减少的现象。与高峰时期相比,北京和郑州零工市场的人数下降了约40%。
在郑州的零工市场,高峰时期曾有数千人在这里寻找工作。当地一位为农民工提供免费餐食的公益人士说:"今年7-8月,每天中午前来领取餐食的人数为700-800人,但目前已经减少到400人左右。"张成刚据此判断,一部分劳动者今年已经提前返回老家,而往年这样的现象通常在春节期间才会出现。
但是,也有一些人仍在坚持,尤其是在北京马驹桥零工市场,这些情况表现得更加明显。张成刚指出:"大量零工在就业选择上出路很少。"
而要追溯零工市场人数萎缩的原因,张成刚认为:"本质还是缺乏足够的工作机会。"
政府的规范化管理也让一些人选择转做长期工或者直接离开。比如,深圳龙岗区三和人才市场曾因"三和大神"文化而闻名,但随着地方政府引入更多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这些企业更倾向于招聘长期工,导致日结工岗位供给减少,"三和大神"们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