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气球事件中,美国的主要动作有两个:第一,拜登政府派飞机击落气球;第二,事后,布林肯宣布推迟而非取消对中国的访问。
而对于选了15轮才当选议长的麦卡锡来说,此事就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使他如获至宝。麦卡锡号称要让由议长、多数党领袖、少数党领袖等人组成的所谓"八人帮"(gang of eight)听美国政府汇报、问责美国政府,从而将此事的政治价值发挥到最大。
那么,在此事中,中国民众看到了什么?中国民众看到,我们的国防部做出了有尊严、有底气、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的回应,可谓先礼后兵。反观美国,上蹿下跳,无视中方解释,使用致命武力摧毁中方民用资产,其色厉内荏的"纸老虎"状态暴露无遗。
美国打着"国际法"的名义行事,不过每当看到美国声称要"捍卫国际法、捍卫美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完整",我都会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荒谬感。美国作为一个"判例法"国家,正在试图确立一个新的国际惯例--凡是进入我的领空之物,无论对方如何解释,先击落再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之所以出现如今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中美之间战略信任的缺失,更为深层和本质的原因则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持续极化及其导致的政治生态恶化。在愈发恶劣的政治生态下,各国政府处理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所需的有效合作和协调空间日趋缩小--如果布林肯坚持不取消或不推迟对中国的访问,就会被极端右翼贴上"投降"、"通中"、"通共"的标签,其个人政治声望将受到严重影响。美方推动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诚意,不会超过因此遭遇的国内压力。
就像《流浪地球2》里的情节那样,当大量民众支持"数字生命"、反对"移山计划"时,中方选择咬着牙"莽"过去,树立一个好榜样;美国则动辄屈服于舆论压力,能躺平就躺平。
气球被击落后,听证审核、信息发布、残骸的捞取分析等后续工作仍将继续,美国借题发挥抹黑中国的企图也不会就此停止,不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一事件已在元宵节当天画下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通过本次气球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中美关系归根结底取决于双方实力对比。
第二,从现在开始到可见的将来,除非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而明显的变化,否则中美关系将很难回到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上,美方应对此负主要责任。
第三,"流浪气球"事件作为中美大国战略博弈中一个微妙而耐人寻味的突发事件,帮我们揭开了美国的面纱,显露出美国真实面貌的一角,这值得我们仔细观察、仔细思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