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晚了吗?
4月14日早上6点多,村民路过伏龙寺,发现了其中避雨的选手,带着他们到一处有信号的山岗上,后者又反复拨打组委会的电话,终于联系上了组委会。
7点左右,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到了伏龙寺,表示还在了解情况,并让他们等候安排。9点多,在与组委会取得联系的3小时后,廖洪涛一行人坐上了组委会安排的2辆中巴下撤。
手机终于有信号了,四条组委会发的通知短信涌了进来:5:16,禁止所有选手出CP站;6:25,熔断168公里组的CP7和CP8;6:49,熔断赛事;8:12,终止赛事。
"狼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熔断CP点,常规理解是指没到站点的选手就不能再跑,过了CP点的人则可以继续跑;而熔断赛事和终止赛事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整个赛事停止。
数位选手都认为,两三点的时候,雷雨已经很大了,组委会却在6点多才发送两个CP点和比赛熔断的短信,是否太晚了?毕竟,在此之前,CP7到CP8中间有路段由于暴雨河水上涨,已经造成封堵。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在越野跑中,组委会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喊停?
此次赛后,有多位参赛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虽然暴雨如注、雷电轰鸣,但仍有不少人在湿滑的赛道上冒着失温的风险前行,想冲一把。
在该比赛一度排名第三,但在距离终点约23公里的CP14主动停下的黄威事后回忆,凌晨5点抵达CP14时,工作人员告知所有站内选手禁止出站,但仍有选手在门口打完卡就继续向前。有工作人员上前阻拦,也有工作人员称他们接到的消息是不让补给站内的选手出站,至于没进站的选手他们无权干涉。
"争执半晌后还是由他去了,有人为我感到不平,让我马上出站去追他。想到这么大的雨,此刻大家都这么艰难,如果我在这个时候冲出去和他卷,将会大大增加风险概率。"黄威在个人自媒体写道。
这些年来,有关于极限运动中,选手究竟是挑战极限还是以身犯险,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我国开展越野跑运动的时间太短,不像国外越野跑发源地,不少国际选手都了解曾经发生过的惨痛经验和教训,也系统地学习过安全知识,每参加一个赛事,都会仔细阅读赛事的安全手册和条例,花精力了解赛事的救援机制、物资排布。"曾担任西部某越野赛事赛事总监王鹏(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问题是,选手退赛和组委会熔断,在最终的比赛结果呈现上是不同的。多位受访者说,此次赛事中,选手主动退赛,最终显示没有成绩;而在组委会宣布熔断时仍没有退赛的选手,最终仍有成绩。而成绩对精英选手来说,意味着积分和国内、国际的排名。
2021年5月,白银越野跑赛发生惨痛事故,172人参赛,21人遇难,其中包括多名经验丰富的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赛事组委会的强制装备要求、应急预案是否充分以及终止比赛是否及时都受到了广泛质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越野跑都停赛了。
2022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的通知》中指出,参与人数较多、人身危险性较高或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体育赛事活动,遇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或其他可能导致不再具备办赛条件的情形时,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者应当启动"熔断"机制。
但此次雪窦山江南百英里越野赛,因其熔断机制启动是否及时等问题,再次把越野赛的安全性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可以参照的是,同期举行且也因雷雨进行熔断的黄山徽州古城百公里赛事总监"小太阳"在赛后接受自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熔断时间为13日晚上11点左右。"整个团队从讨论到最终决定,差不多半个小时。我们的一致意见是必须熔断,分歧在于是部分熔断还是全部熔断。根据天气情况,以及各个站点工作人员反馈,最终决定必须全部熔断。"
"小太阳"说,他们当时考量的因素主要包括雷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选手本身能力、赛事的救援力量及救援和接驳转运的能力。
而葛海标在赛后也接受了上述自媒体的采访,他评价,从熔断到救援,"节奏应该是很精准的","山上有1500名选手和志愿者,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救援力量部署上去,确保了所有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