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到了三尖山脚下,廖洪涛明白,这场雨绝非预报中"一次或阵雨"那么简单。雷持续在头顶炸开,"挺恐怖的,你都不知道往哪躲";雨如瓢泼般倾泻在山谷之间,没有任何减弱迹象,他甚至担心会暴发山洪。他换上了冲锋衣取暖,往常御寒防风的冲锋衣像一件薄薄的丝绸贴在身上,无力抵挡风雨。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组委会会发出天气恶劣或紧急灾害预报,甚至警报。廖洪涛也在等待。
但信息一直没有来。将近凌晨3点,一路向下的他到了一个黑漆漆的寺庙,屋檐下站着十多个戴着头灯照明的选手。他也停了下来。
震耳欲聋的雷声持续响彻在寺庙前方,从山上冲下来的雨水如瀑布般湍急。接下来的两三个小时里,不断有人跑进庙里躲避,之后统计得知,一共有49人。"49个人都是在CP6与CP7之间的168公里组别选手,因为这段路线只有168公里组别的参赛者才会经过。"
这座他们后来才知道叫作伏龙寺的庙宇,成为了选手们接下来7个小时滞留和免于失温的"避难所"。
被困此间的参赛者的共同心愿是和组委会取得联系。因手机没有通讯信号,被组委会反复强调的GPS被他们视作"救命神器"。雨一直下,按动GPS上的SOS按钮的动作也没有停下,但他们没有等到组委会的任何回应。
SOS求救信号到底发出了吗?
GPS是参赛者们交了500元押金后拿到的。廖洪涛说,组委会非常重视GPS的功能,在起跑前,主持人多次告知大家,后台能看到GPS数据,可以监测参赛者的位置。另外,如果参赛者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位置,组委会也能根据所处位置判断其是否遇到危险。
"还有1000人没打开,还有500,还有200。"开赛前,主持人宣布着GPS没有开启的情况,并提醒大家,这"关系到每个人的性命"。
GPS确实曾作为这场赛事的一个亮点被宣传。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赛事开始前,江南100赛事总监葛海标曾表示,采用了卫星定位系统对所有参赛运动员和赛事医疗救援人员进行实时定位追踪。还启用有运动轨迹偏离报警、卫星定位信号丢失报警、长时间运动静止报警、运动员SOS一键报警等越野赛事前沿功能。
组委会也明确告诉大家,遇到紧急情况时,长按GPS的SOS按钮5秒即可。"但是到了真的需要救援的时候,几十个人从3点多到6点多反复按SOS键,一直毫无反应。"廖洪涛不知道组委会究竟有没有收到大家请求救援的信息。
"狼崽"有着12年马拉松和7年越野跑经验,也曾组织过小型赛事,他也是此次168公里组的选手。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手机没有信号的地方,不管是求救还是定位信息都发不出去,定位就停留在某个点上静止不动。
"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移动,或者一群人聚在一个点不移动,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要么是信号问题,要么是出现了突发情况。""狼崽"说,按照他组织赛事的经验,这个时候一般需派至少一个小分队去现场了解情况,救援资源也应准备好。
马拉松、越野跑圈垂直媒体跑野大爆炸的创始人孙瑞一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比赛之前,组委会的人一般会提前把线路来回跑几遍,因此他十分不解,"如果知道这个地方没有信号,为什么还要在这个地方安排赛道?如果是临时出现状况,为什么不及时安排巡视人员查明情况并安排救援?"
《中国新闻周刊》数次对江南100赛事总监葛海标发出采访邀请,均未获回应。
迟迟未来的救援
求助无果后,伏龙寺中,自救成了当时唯一的选择。
此次比赛的强制装备所要求的配置包括急救毯、保暖长袖(美丽奴羊毛或羊毛混纺)等,这成为49人的"救命神器"。"幸好这些装备能保暖,也好在气温不算低,否则大部分人都会失温。"廖洪涛说。
大约同一时间,凌晨3点多,85公里组选手林清(化名)刚刚到达他们组别的CP18,因雷雨太大,他决定退赛。CP18附近有一个类似村食堂的建筑,此时已有五六位选手躲避在其中。
这里有通讯信号,但林清也没有收到任何组委会的信息通知。房间里的人越来越多,共有30多人。凌晨4点到5点多,有数位在场选手多次拨打组委会提供的急救电话,但从未被接通。可他们都注意到,赛事通知里明确指出,若参赛选手在赛道上需要急救,请务必拨打号码簿下方的电话联系赛事工作人员。
而在早上5点,宁波市奉化红十字红海应急救援队接到了应急局指令,"因为极端天气原因,江南百英里越野赛紧急熔断,有46名运动员被困嵊州撞天岗,9名运动员被困奉化明溪村"。该救援队在5点20分派遣了先遣队,在公安指挥下进行协调救援。
根据公开信息,撞天岗位于CP11,明溪村位于CP9。但吊诡的是,在CP6和CP7之间的伏龙寺以及CP18附近的村食堂,他们迟迟没有等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