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向海峡开火当天,大陆发出“讨贼檄文”,统一进入倒计时

2025-05-14 14:21  头条

5月12日,台湾屏东九鹏基地硝烟未散,一场被台当局渲染为"战略威慑"的"海马斯"火箭弹试射,以戏剧性转折登上全球军事观察家的案头。

当7枚火箭弹刚划破海峡天际,解放军多机型机群便如幽灵般浮现台岛东南空域,迫使台军未及完成预定演练,便仓皇驾着故障频发的"海马斯"拖车,在沿海公路上演现实版"逃兵突击"。

台当局的政治投机

2025年5月12日,台湾陆军在屏东九鹏基地首次实弹试射美制"海马斯"火箭炮系统,这一动作看似展示武力的军事演习,实则折射出台当局在地区安全格局中的深层战略焦虑。

从时间节点选择到装备部署考量,这场试射背后暗藏着政治投机、军事冒险与心理慰藉的三重动机,却在现实军事对比中暴露出严重的能力悖论。

台军试射时间点与美国主导的"肩并肩"联合军演形成微妙呼应,据中新网报道,美菲军演正聚焦南海航道控制权,而台军选择在巴士海峡北侧的九鹏基地试射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导弹。

因此他们此次的举动,很明显就是意在配合美国构建"第一岛链封锁"的战略叙事,对中国大陆地区形成威慑与牵制作用。

军事学者宋忠平指出,此举旨在向域外势力传递"台军可协同控制三巴海峡"的信号,本质是将台湾军事安全绑定在美国地缘政治棋盘上,以政治投机换取虚幻的安全承诺。

同时因为此次试射正值中美关税谈判敏感期,所以台当局选择在此时高调展示"武力",也有着意图制造"以武拒统"假象。

但大陆的反应则是迅速且强硬的,国防部发言人警告"任何外部军售都是对和平的破坏",国台办同步发布《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明确将"台独"列为首要威胁。

更值得警惕的是,台军士兵"离职潮"持续发酵,2025年已有超千名中校级军官提前退役,折射出台军内部对"以卵击石"现实的清醒认知。

应对解放军威慑的战术冒险

台军方宣称试射旨在验证"跨海峡打击能力",折射出其试图建立非对称作战优势的焦虑,但台湾《联合报》却是直接披露,台陆军将ATACMS导弹列为"源头打击"核心装备,意图对解放军东南沿海集结区实施威慑。

但这种战术选择存在致命缺陷,"海马斯"系统虽具备机动性强、射程远的特点,但其效能高度依赖GPS导航与战场信息网络,该系统在俄乌冲突中暴露的三大致命弱点也在台军手中将被进一步放大。

大陆军事专家魏东旭指出,"海马斯"系统在俄乌战场已暴露高机动性无法抵消生存力脆弱的现实问题,面对解放军多维侦察体系,台军火箭炮阵地将沦为"透明靶标"。

同时试射过程中两度出现的信号异常,暴露出台军仓促列装西方装备的实战化短板,岛内社交媒体上,公众对"烧钱烟火秀"的讽刺,折射出岛内民众对军事表演的清醒认知。

更值得警惕的是,台军方刻意选择保密等级最高的九鹏基地进行试射,既表明该装备被列为"战略底牌",也暗示其清楚自身在体系对抗中的劣势。

而这种制造"纸面实力"的心理战,本质上就是民进党当局为缓解内部安全焦虑的权宜之计罢了。

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的警告一针见血:"买什么武器都不堪一击",从东风导弹体系到察打一体无人机,解放军对台海战场拥有绝对控制力。

台军耗资325亿新台币打造的"海马斯神话",在体系化作战能力对比下不过是又一例军事泡沫,其本质是民进党当局用岛内民众血汗钱购买的"政治安慰剂"。

制造心理优势的表演性演习

台军方苦心经营的"海马斯首秀",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军事窘境,此次试射的11辆火箭发射车中,两度因信号异常中断齐射,美方工程师全程"陪跑"排障。

去年底抵台的11套"海马斯"系统,至今未完成与台军指挥系统的兼容调试,所谓"7月成军"目标已成泡影,岛内军事学者都直言:"花80亿新台币买的不过是美国淘汰技术的组装货,战场生存能力连纸糊的都不如。"

而与台军慌乱撤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军事体系的雷霆反应,据卫星监测数据,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航空兵在台军火箭弹升空30分钟内,便完成KVD-002察打一体无人机群的战区部署。

这种基于彩虹-4平台改进的新型无人机,携载合成孔径雷达与红外双模导引头,能在复杂气象下锁定移动中的"海马斯"车队。

更令台军方胆寒的是,东部战区远火部队同步进入发射阵位,东风-11/15导弹的末端制导系统,已对九鹏基地及沿海机动路线完成地理坐标标定,这意味着,任何"海马斯"阵地都将成为"透明靶标"。

台媒炒作"海马斯射程覆盖海峡中线"的言论,在军事逻辑上本就如孩童玩火,即便"海马斯"搭载增程火箭弹,其最大威慑半径仍不足200公里,且极易被解放军中段反导系统拦截。

此次事件更撕破台军"不对称战力"的遮羞布,当KVD-002无人机群能实时引导歼-16战机执行"发现即摧毁"任务,台军所谓"机动防御"不过是困兽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