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资,现在一般指的是全口径社平工资,一些省份还没有实现向全口径社平工资过渡,称之为养老金计发基数。2023年的时候,全国各省份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或者全口径社平工资是在6401元到12183元之间。
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就是上面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乘以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
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主要是所有计算月份,当月的缴费基数与缴费当年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比值的平均值。简单点儿说,如果当地使用新的缴费基数上下限是从1月1日开始,按照60%档次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差不多就是0.6。
缴费年限,是具体到月份的,包括了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比如说缴费年限为20年,计算的时候就是20.0。缴费年限为20年06个月,计算的时候就是20.5。这种情况下,即使多缴费一个月,基础养老金也有体现。
假设社平工资为6000元,平均缴费指数0.6,缴费年限多出0.0833年,基础养老金就能够多出4元。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等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我们只要每多缴费一个月,就会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
如果是按照社平工资60%基数,假设社平工资是6000元,缴费基数是3600元。多缴费一个月,个人账户能够多积累288元。
如果是6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能够多领取2.07元。
当然如果是5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
另外,对于当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由于缺少个人账户积累,还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这一般就跟缴费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