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生22年见闻:老人因风俗不能死外面出院
黑夹克,牛仔裤和运动鞋,薄世宁面带疲惫出现在一家咖啡馆。这是一个冬日晴朗午后,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来这之前,他刚刚结束ICU一个长达24小时的值班。
在他的描述里,ICU病房无论白天晚上总是灯火通明,各种仪器声音此起彼伏,抢救生命,和死神赛跑是这里的日常--在这个岗位干了二十多年,薄世宁见证过两万多场生死救治。这些经历被他记录下来,整理成《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一书,于2023年12月出版。
见过生命的奇迹与人性的明暗,同时还要面对数据的冰冷与希望的渺茫。他试图从理性、人性、希望和关怀四个角度告诉读者,生死关头,医生、患者家属会面临哪些困境,又如何做出选择?
他反复强调,"医学不单纯是科学,还是人学,除了治愈,还要关怀,不可治愈时不放手就是对人最大的关怀。"
以下根据薄世宁的讲述及书籍内容整理:
真实的力量
人在疾病的打击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我记录了19个病例,每个病例都能诠释一个主题。比如,一位格林-巴利综合征(注:因免疫系统损害周边神经系统,引起急性、发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导致急性肌肉瘫痪的疾病)患者,气管插管以后,护士通过胃管往她的胃里打水,其实她不能尝到水的味道,她还是做着大口吞咽的动作,她说她能感到水的清甜你信不信,这说明她还想拼命活着,通过这个病例我想讨论如何激发患者的求生欲。
我在最后一个病例劝人回家。这是一位68岁的女性,癌症晚期,到了后期她一直想回家。但她的儿女不同意,认为回家是等死。我劝他们,该努力时努力了,该抢救时抢救了,是时候尊重老人意愿放手了。最后,他们按照病人的意愿回家,孩子们抬着老人在老家看猪圈、看枣树,最后走得很安详。通过这个病例,我想谈谈什么才是更好的告别。
这些案例我时常会想起来。人的记忆很神奇,曾经最打动你的那些点会隐藏在记忆深处,就像漂流瓶一样藏在海的深处,有天某个场景会触发这些瓶子重新浮现,比如听到一首歌会让你想到某个人,回忆起某件往事。医生也一样,当他遇到一个新病例,也会回想起以前的老病例,这种时空交织的感觉是很强烈的。
之前我一直不敢写这本书,毕竟我只是临床医生,不做医学人文。经过20多年的工作,我已经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纵向联系这些事的能力,以往的这些经验会对当今的决策产生影响,所以也到了一个(写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