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22年见闻:老人因风俗不能死外面出院(2)

2024-03-06 09:50  搜狐

19个病例中,我大概访谈了七、八个案例中的当事者。访谈非常珍贵,和其他内容的访谈不同,去访谈曾经的病人或者家属,这个过程就是让他们重新复盘那段经历,相当于别人的伤口刚愈合,你再去打开,所以我特别感谢接受我访谈的病人和家属。有一个父亲,他的小孩脑死亡了,一开始他答应访谈,后来又不停地推脱说有事。我理解他,也没再找过他。如果说接受访谈是为了纪念,那么不接受访谈也是为了能够重新开始。

写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题材或许最适合临床医生来写。在记录生命的震撼和感动时,你要能引发每个人的思考,(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决策,怎么活着,怎么被爱,这些都很重要。真实的案例能让人理解什么叫理性、感性,这两者永远不是对立的关系。

书中有个82岁的老人,多器官衰竭了,包括肾衰,他的家属就是不放手。最后他的儿子哭着说,能不能把我的肾给我爸?他特别孝顺,穿一件黑色的羽绒服,每天蹲在楼道里面等,楼道多冷啊,都是"嗷嗷"的风,但是等了两个月,他的父亲也没(从ICU)出来。

他跟我讲那段时间看到的、家属之间的冲突。一个老人的女儿要放弃,但他的外孙女不放弃,两个人在门口对骂。后来女儿走了,剩下外孙女在外面哭。过了两三天,那个女儿不忍心,又回来交钱继续治。

他爸病情加重那天,住院总医师小李大夫出来交代病情,哭着说对不起,我们那么努力,老人还是出血了。他说,当时很想去抱抱小李医生,跟小李医生说没关系,因为看到一个医生哭,真的理解了医生所做的努力,医生们一直都没放手,那一瞬间,感觉到所有的苦都值了。所以,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感受到医生的感情也是一种治疗。

讲到医生的成就感,很多影视剧会歌颂赞扬,或者跌宕起伏,病人家属送锦旗--真实情况是,救活以后,别人可能只有一句话:一个三十来岁的产妇术中突发羊水栓塞,经过一夜抢救,我告诉她丈夫病人好转时,他一句感谢都没有,过了半分钟,他突然对我说:"你还没吃饭,我去给你买份早点吧"。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40多岁的男性,病情危重,后来终于好转。那天我给他爱人报告好消息时,我以为她会喜极而泣。结果,她转身对着楼道的一个小孩喊,你听见没?你爸好了,赶紧上学去。这孩子一边哭一边跑着去上学了。他是高中生,好几天没上学,就在ICU门口等他爸醒。

所以说真实的东西最打动人,这才是医生的成就感。一个好医生应该有三个标准:第一要技术好,第二要态度好,第三就是在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性的时候,还能在内心深处保留一点点感性。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

年轻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在追求极致的技术精进,这一点肯定对。我在还是年轻医生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事,比如遇到不可治愈的病,我会不理解,为什么家属不能够理性看待,怎么还治,怎么宁愿花费那么多的钱去买一个明知没有结果的结果,为什么这么死心眼?我认为,病人没有希望了,就应该果断地停用激进的治疗,转成缓解病人的痛苦为主。

后来,我遇到一个老先生,他的老伴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送来医院时瞳孔已经散大。半年的时间,这位老先生几乎每天都要来问指标有什么变化,然后记在小本子上,再找医生提出各种疑问。解释不一致,他会反复追问,甚至去投诉。

最后,老伴生日那天,老先生刻意打扮一番,给她唱走调了的老歌。结果她哭了,流下了两滴泪水,然后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