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平稳的另一面代表没有突破,多年来公司的业务收入始终未有突飞猛进的增长。"温水煮青蛙"的担忧之下,世纪天鸿的焦虑较为明显。尽管近年来,世纪天鸿一直在教育科技和教育服务领域多有投资和布局,但新的业务均未带来规模收入。单一依靠教辅图书业务带来的收入,面临着想象力有限的窘境。
一方面,实体教辅图书对公司的存货水平有一定要求,这必然带来存货贬值和存货积压的风险。三季报提到,由于采购图书、纸张增加,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存货与上年末相比增加65.68%至5318.48万元。前三季度世纪天鸿的资产减值损失237.88万元,同比增长49.42%,就是期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致。
而存货增加不止增加营业成本,对公司的存货管理水平提出更大的考验,而且也让销售端承担更大的压力。如若图书销售不及预期,可能给业绩带来较为重大的不良影响。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费用为3166.25万元,同比上涨16.6%,足以看出公司的担忧。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落地后,"减负增效"成为K12学校的重要目标,尽管不必像课外学科辅导那样转型,但教辅图书的角色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提质"对教辅图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减负"则给教辅图书的需求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市场整体的竞争预计将会更加激烈。
主业多年未有爆发性增长,市场竞争状况又不容乐观,对此世纪天鸿的焦虑尽显,急于寻找第二业务曲线。
新机显现?
今年9月以来,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高职院校和实训基地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随后央行又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在2000亿元以上。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本次专项贷款投放,将直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增长,催生高职院校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的意愿和节奏,对产业形成正向催化。
受政策利好影响,A股多家教育信息化个股迎来暴涨。世纪天鸿也蹭上这波东风,10月10日-10月21日,公司股价区间涨幅为6.26%,已经接近今年股价最高点。有分析认为,政策福利下,世纪天鸿的教育AI业务或许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有望在业绩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