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了,印巴宣布全面停战,巴基斯坦开放领空,特朗普第一个邀功

2025-05-12 11:38  头条

当地时间5月10日下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公开证实,巴基斯坦军方总指挥在当天下午3点35分致电印度军方总指挥,提出立即停火建议。双方很快达成一致,从当天5点开始全面停火,停止所有陆、海、空军事行动。与之呼应的是,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也在当天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双方已经达成停火协议,行动同步。

如此一来,这场持续近三周的激烈冲突以戏剧性的方式按下暂停键。不过,围绕停火背后的博弈与争议却远未平息。这次交火的起点要追溯到5月7日,据巴基斯坦军方称,印度在当天凌晨向巴控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本土的9处目标发射导弹,导致平民伤亡。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于5月10日启动"铜墙铁壁"行动,对印度境内多个军事目标实施打击,甚至宣称通过网络攻击瘫痪了印度70%的电网。双方的交火从克什米尔实控线蔓延至纵深腹地,被外界视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对抗。

那么,为何印巴会在短时间内从激烈交火突然转向全面停火呢?分析来看,一方面,这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密集调停。美国高调宣称"彻夜谈判"促成停火,总统特朗普和国务卿鲁比奥接连在社交媒体邀功,称赞印巴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然而,印度方面淡化美国作用,强调停火是印巴"直接沟通"的结果;巴基斯坦则感谢包括中国、沙特、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及联合国的斡旋努力。无论这个"成果"归功给谁,国际社会的调停无疑是极大推动了印巴的停火进程。

另一方面,则要探究印巴此次"开火"的深层动因。自4月22日克什米尔袭击事件发生以来,印度国内媒体和舆论在第一时间就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呼吁报复。一些印媒甚至将此次袭击称为"印度版911",认为国家必须有所回应。这种情况下,莫迪面临国内压力,必须展现强硬姿态。于是,便有了5月7日印方的"朱砂行动"。

与此同时,巴方媒体也在大力宣传印度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强调平民在冲突中受到影响。社交平台上的"克什米尔流血""与克什米尔站在一起"等标签,在巴基斯坦热度极高,军方和政府高官也频繁发声,为行动背书,如此一来,对等反击也在所难免。

而在满足民意之后,印巴两国自然也要顾忌现实,其都是拥核国家,战争烈度不能升级,同时受限于经济困境,这场冲突也不能演变为消耗战。于是,停战就成为最佳选项。不过,两国对冲突结果的表述截然不同:巴基斯坦宣称击落多架印度先进战机并摧毁S-400防空系统,而印度坚称这些说法是"虚假宣传",这种"各说各话"的局面也反映出双方均需向国内民众交代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