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黄金十年,一步步成为新基建(2)

2022-10-14 08:48  北京商报

十年井喷快递量增加18倍,数字化取缔草莽

也许是命运凑巧埋下了伏笔。2013年秋天,鲁林从河南南阳来到北京,大城市的车水马龙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穿梭在各个街道的快递员就是鲁林心目中的"活地图"。哪里有小超市、哪里有药店,快递员都会及时给鲁林指引方向。

后来,鲁林也加入了快递员行列。刚开始,挑件、分类、录入、装车,鲁林每天需要配送超过200件包裹。彼时,由于各家快递公司运单格式不统一,纸质面单没有接入数据平台,除了配送之外,鲁林还要在后期手动录入面单信息。那时,他常常到晚上10点多才能下班,很多同事熬不下去,都走了。

好在快递企业也不想一直这样粗放落后,希望提高人效。2014年,电子面单在快递行业广泛铺开,其在民营快递企业中的使用率一下子从5%上升至60%。商流、物流和消费者端的数据最终能够串联到一起,一票包裹背后的信息链逐步实现了精准化、可视化。2019年底,全国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了98%。

十年间,物流企业对技术提升表现得极为热情。菜鸟拉着快递企业加装引入智能化设备,京东力推亚洲一号等无人仓,圆通、韵达、申通、中通等在2016年拥抱资本时,更是直接表态要将资金投入到IT信息化、自动化分拣等方面。

正是电子面单取缔四联单的2019年,鲁林拥有了自己的菜鸟驿站,手中的派件工具也从纸笔变成了手机大小的巴枪机、操作打单一体化的小票打印机和驿站中摆放着的自助取件高拍仪。派件数量也从最初的日均200件左右,变为了现在的日均2000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