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导致噶尔丹逃跑的人就是福全,当时福全即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身边又还带着康熙的长子胤禔,他害怕过分逼急了噶尔丹再重蹈乌兰布通之战的惨烈,胤禔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闪失不好向康熙交代,再加之清军粮草补给没跟上,因此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的情况下,擅自下令放弃追击噶尔丹而撤军。
福全导致噶尔丹跑出清军包围圈,还擅自下令撤军,这已经触及到了帝王的避讳,帝王最猜忌的就是手握重兵还擅自做主的人,因此即便福全打败了噶尔丹,回京之后康熙也很严厉地当众斥责了他。
康熙还当众命胤禔出来指证福全擅自退兵的事情,他故意对胤禔说:"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
这意思就是福全是胤禔的伯父,如果胤禔说的和福全口供不一致就要严惩胤禔。其实康熙就是想让胤禔指证福全,而福全作为长辈也不好反驳胤禔。因此在面对康熙追责时,福全没有做任何解释,只默默说了一句:"我复何言!"
康熙斥责完福全之后,也把常宁一起带上,然后命王公贵族商议如何惩治福全和常宁。这些王公重臣也是第一次看到康熙如此不留情面当众斥责哥哥福全,因此他们揣摩康熙是想借此机会收拾福全了,于是给福全和常宁定罪为褫夺爵位并终身圈禁起来。
康熙其实只是一时震怒,毕竟他谋划好了本以为能一举攻灭噶尔丹,岂料被福全放跑了,尤其是福全还擅自做主,这更加让康熙猜忌,但是康熙平息怒火之后,他也不想对哥哥和弟弟惩罚太过分,因此他否决了王公大臣的判决,下旨罢免了福全议政大臣的职务,保留了福全和常宁的亲王爵位,只是罚二人三年俸禄,这件事就算了结了。
之后噶尔丹又两次侵扰清代边境,而康熙也再度两次御驾亲征,这两次亲征康熙虽然没再让福全统军,但也都把福全带在身边,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被康熙打的穷途末路败亡,准噶尔部才算是平定。
噶尔丹败亡之后,康熙十分高兴并庆贺,大封群臣和诸子,康熙就想到了哥哥福全,想借着这个机会重新恢复福全的议政大臣身份,但是被福全婉拒了,在一征噶尔丹之后福全就已经看透了帝王之家没有亲情的本质,他心灰意冷,所以决定淡出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