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君臣一切以国家为重
君主和大臣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在其位理应谋其职。李唐开国时期,内忧外患一堆,在帝王的带领下,君臣一心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1、壮大国力是君臣的共盼。李唐开国时一统了中原地带,在君臣心目中这是一块大有作为之地。全国上下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上,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当时所辖区域的环境并不太好,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几年都发生了水灾、旱灾、霜灾、蝗灾。
大发展、解决难题都需要各种贤能之才。帝王们自然不会将刻板的君臣礼仪放在首位,君臣礼仪中有些做法,会让臣子感到帝王威严过甚,说话、做事难免会畏手畏脚。
唐太宗与魏征
李唐开国君主深谙君臣礼仪之殇,为了要笼络人心,营造宽松的从政环境,让有才之人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君主们和臣子谈论国事、日常相处时,不会让自己高高在上,而是会坦诚相待。
2、一心对外是君臣的共识。唐代帝国在开国之初虽然没有侵略的野心,但一门心思壮大国力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来自周围的威胁一直都在,而且越演越烈。
北方的突厥,南部的吐蕃,西侧的西域,东边的高丽,都对刚建立起来的唐代"不买账"。特别是北方的突厥一族的势力不容小觑,李渊当初起兵时,为了自己的利益曾向突厥俯首称臣。李世民在位时期,突厥更加肆无忌惮,直接逼进了长安城脚下。
十分严峻的外部环境,逼迫着君王和臣子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帝王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不可能和大臣生分。帝王心中心知肚明,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平定外患。君臣礼仪在帝王看来是可要可不要的虚礼,实实在在震慑外扰才是正道。
抵御外族
小结
君臣关系是一种捆绑关系,关键在于君主的态度。如果君主一心想要处于支配的地位,对臣子一味地要求绝对服从,不可避免会让君臣关系紧张。若是君主对于英主和忠臣理解充分到位,君臣关系也可以变得和谐。
李唐开国时期君主在处理君臣礼仪上的突破之举,是英主风范的体现。君主的这种做法是积极的,应该予以肯定。
当时的君主有着定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并不迷信自我的权威,不做目空一切、独断专行之事,而是懂得"为上"的精髓,谨慎小心处理好与大臣们之间的关系,以便能长久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君主能放下身段,君臣之间的关系通常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李唐开国时期君臣的内部关系是一片祥和。君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统王朝;大臣们供职心情愉悦,有大展鸿图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