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礼仪
2、君臣礼仪的背后。皇权带着至高无上的光环。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服从礼仪是第一位,即便君要臣死,臣就得二话不说地执行君的意愿。但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就如此不可调和。
可以说,君臣之间关系有套路可循,关键在于君主和从政的生态。臣子身处昏君或者是极端专制的王朝,君臣间关系可能就是粗暴的主奴关系,臣子地位卑微,只能多磕头少说话,比如历史上的清代。
臣子身处英主或者是君臣平等观念较强的朝代,君臣关系可能会比较和谐,臣子会有话语权,帝王尊重臣子,比如历史上赵匡胤开启的宋代。
3、李唐开国的君臣礼仪。唐代建立之初,其实前朝已经留下了发展完备的君臣礼仪,但君王还能突破惯例,与大臣们同吃同坐。朝堂上,君王赋予了臣子们言论自由的权利,大臣们可以任性地发表见解,而无须多加斟酌。这样的君臣关系,看似其乐融融,背后是大有深意的。
李唐开国君主任性、随性
君臣礼仪帝王是主导者,帝王的态度决定了君臣关系的走向,或是缓和,或是紧张。李唐开国君主脑中没有各种条条框框,所以君臣礼仪变得模糊起来。
1、百官多是自家亲近之人,关系和谐是第一位。新帝登基,自然要扶植自己的亲信。李渊在李唐开国之时也不例外,上位后就下了一通封赏,他任人唯亲,任命的百官多是自家亲戚,也就是与他亲近之人。既然李渊的左膀右臂,又和他带有血缘关系,他大胆突破君臣礼仪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2、帝王并不认同儒家思想,君臣礼仪不是刚性的要求。李唐帝王可能都受到了胡人血统的影响,所以君王对于传统礼法并不是完全接受和认同。儒家强调的纲常伦理,在李渊看来并不是必须遵循的,所以在处理君臣礼仪这件事上有点随性而为。
李渊
帝王心中的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