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很威风,但他们心中也会有所忌惮、有所畏惧。特别是李唐开国这个特殊时期,李渊、李世民两位君主为了稳固风雨飘摇中的政权,懂得断舍离,他们看似舍去了帝王的威严,却得到了大臣的拥戴。
1、帝王上位轨迹并不适合传统礼教。李渊作为李唐的开国皇帝,是推翻了隋朝上位的。这与儒家思想中臣的职责在于"事君"是相违背的。在儒家看来,臣子要尽心竭力地为君主提供辅助和服务。
李渊原是隋朝的朝廷命官,凭借着与隋朝隋文帝杨坚的亲戚关系,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从一名帝王身旁的亲身护卫,一路升迁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作为臣子,李渊的日子是滋润的。但李渊却在隋朝大乱之际,乘势起兵,攻占了长安。最终在隋恭帝的禅让授意下,完成政权的交接。
名义上,李渊是顺理成章登上帝位。但李渊并不甘于当个本分的"事君"大臣,他的上位轨迹和传统礼教倡导的格格不入,他自然对传统礼教中的君臣礼仪"不感冒"。
李渊在位时间并不长,当了九年的皇帝就不得不把皇位传给了次子李世民。李渊儿子李世民的上位之举,是有违儒家思想中的"长幼有序"的伦理。
李世民为次子,李建成为太子,还是长子,他俩都有继承皇位的要求。李世民是弑兄夺位,在道德上站不住脚。所以说,李世民为了堵住"得位不正"的悠悠众口,他对于君臣礼仪不可能过于讲究,他要以英主为榜样,来彰显他的能力,让大臣们心悦诚服,留下"贤臣遇上明主"的一段段佳话。
2、帝王巩固政权是第一位。帝王在位的第一要务就是搞政治平衡,帝王要会使些心术、搞些政治表演,以便人心齐、地位稳。突破君臣礼仪,与大臣们同吃同坐,可以快速拉进帝王与大臣之间的距离。帝王这样做看似不合礼法,但却是简单粗暴管用的一招。
3、帝王畏惧隋朝的历史重新上演。李唐开国的帝王李渊、李世民亲身目睹、经历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他们对此心有余悸。他们一心要汲取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特别是李世民,他十分重视大臣们的意见,很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李世民为了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积极鼓励大臣们直言极谏。所以说,在他们心中君臣礼仪树立的威严只是虚幻的表象,突破所谓的君臣礼仪,换来大臣们的忠诚报国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