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类APP各种乱象屡禁不止背后,郝盼盼说,"如果沉迷于网络,未成年人可能会把线上接触到的不良信息和行为转变到线下,进行模仿。其次,由于这类不良信息产生的刺激更强,容易让未成年学生丧失对学习和正常人际交往的兴趣,逐渐荒废甚至退出学业。此外,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中推送的婚恋交友板块,也容易给犯罪分子实施不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从而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等造成重大威胁。"
"实际上,国家层面对于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已经非常重视,此前已经开始解决这类问题。"郝盼盼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并专门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这一章的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郝盼盼认为,"这意味着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在立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网络信息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触网以及其所面临的网络风险问题。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已经是有法可依了。"
不过"徒法不足以自行",郝盼盼说,仅有法律还不足以自动地解决这些问题,个别乱象的存在跟相关法律是否严格执行有一定关系,也跟法律实施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一定关系。在他看来,上述这类乱象主要指向了产品的生产方或者软件服务的提供者。"对于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生产提供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服务模式,满足这些管理要求。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也应该是屏蔽了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部分,推送的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容易接受且对他们成长有帮助的内容。"
"想要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做好保护,离不开学校、政府、家长、网络产品提供方等多方的合力。"郝盼盼总结说,除了网络产品提供方以及家长方面要有所作为之外,学校要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网信、公安,工商行政等部门也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不断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划定可能影响未成年身心健康和成长的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博、张锋、吴琳均为化名)
爆料/交流记者邮箱:lja0178@dingtalk.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